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2017-09-02

8 5 -1

0 4

2 ) , 隐新昌石 溪, 与诸弟共创义塾三区, 分 白云 青嶂 、 石城半隐 、 集贤讲道 三 个层次. 礼明道程夫子为师, 躬自设 教. 四方受学者, 悉饮食缝纫之. 相 传北宋文 (彦博) 、 杜 (衍) 、 韩 (绛) 、 吕 (公著) 四相曾来受业, 留有 四相 潭 地名.范仲淹守越时, 聘为稽山 书院长, 极尊礼之;

苏东坡守杭, 亦 曾礼为乡先生. 宋仁宗闻其名, 曾赐 待之景公问宗孝正奕祖 十字为子 孙名号. 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刑部尚 书.鼓山书院之名何时正式确定已 难考定. 《宗谱》 只记石待旦有五子, 次子石亚之曾隐于鼓山读书,名曰 石鼓书堂 ,估计这个书堂就是书 院的前身. 石亚之 (1

0 1

8 -

1 0

5 7 ) , 字潜夫, 幼称石好儿.宋景v元年 (1

0 3

4 ) 进士, 年仅

1 7 岁, 丰神秀俊. 宋仁宗十 分赏识这位才貌双全的士子,意欲 招为驸马.石亚之却婉言相辞, 说 亲老愿归养, 且家已议鲍氏, 王姬 非敢偶也 .宋仁宗居然也没有勉 强, 封赐他为 太常博士 .不久, 他 就弃官归隐, 读书于鼓山, 并捐田立 观宇. 估计书院之初具规模, 即在此 时. 宋景v三年 (1

0 3

6 ) , 朝散大夫章 骧撰 《石鼓主人记》 : 鼓山之下有井 焉, 井曰 '

石井'

, 千仞碧泉而瑞莲飘 香;

有池焉, 半亩方塘而飞鱼跳跃. 左右前后, 佳山秀水之盘旋, 中建一 堂, 以为栖息藏修之所者, 石公也. 石公耕石鼓之田以为食,樵石鼓之 木以为炊, 蚕石鼓之桑柘以为衣, 群 石鼓之麋鹿以为友……吾知潜夫不 能终居此中而为主人也. 讲论经史, 寻探义理, 以为一身进修之基, 是假 石鼓之招隐而寄声. 盖其高风亮节, 睥睨一世, 有可慕不可追者乎? 从 以上记述看,鼓山更像是石氏的一 座庄园,不过石亚之在此 讲论经 史, 寻探义理 , 已为隐居读书明志 的处士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和风标, 在此基础上形成书院也就顺理成章 了. 《石鼓主人记》 中还讲到一个神 仙故事: 亚之尝遇异人, 授以丹药, 不敢服, 投池中, 即有 莲开鱼跃 之异.参军楼钥曾有诗和联曰: 莲瑞 古井香,龙骧砚池碧 , 书堂蔓葛, 百年闻太博之弦歌;

丹灶永成, 九转 服仙人之药饵 .可见, 石鼓书堂里 还笼罩着道教丹药的气氛. 关于聘请程明道讲学之事, 估 计可能与石待旦诸弟待聘、待用等 继兄遗志续办义塾和董理书院有关 (待旦卒,明道才十岁) .石溪义塾 中, 中区为 石城半隐 , 下区为 集 贤讲道 . 鼓山书院乃石城公待旦 集贤开讲之所 (见亚之公墓铭) . 是 否确曾请程明道讲学, 尚待考证. 但 他们之间学术上有交流、人事上有 交往则是情理中事. 石亚之开创的读书明志、诗礼 传家之风一直在家族内承传下来. 亚之次子四十二世石景淹、孙四十 三世石端孺都有学问. 石端孺, 原名 公孺, 字长孺, 长于 《春秋三传》 , 曾著《春秋类例》 十三卷, 收藏于皇家 图书馆中.宋高宗器重公孺,召对 称旨, 礼为国士, 命官固辞, 高宗曰: 卿当为朕勉受一官 , 授迪功郎, 除 南岳监. 宣和三年庚子(

1 1

2 0 ) 兵事, 移家临海.石端孺次子叫石邦维 (1

0 9

0 -1

1 3

5 ) , 虽未出仕, 却具公忠 体国之心, 语及 靖康之耻 , 辄愤慨 不胜.邦维的儿子即石(1

1 2

8 -

1 1

8 2 ) , 字子重, 号克斋, 为 地方一代儒宗.他在鼓山书院讲学 传道,发挥孔孟奥义,传播程朱理 学,使鼓山书院声誉鹊起.故宋以 后, 院内历代都为他立像崇祀. 《光 绪新昌县志》则直言: 石子重建书 院. 石 (1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