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 2017-09-10 |
4 期,第51-62 页.
2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邮编
100872 3 费孝通,1988,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载费孝通,2009, 《费孝通全集》 (第十三卷) ,呼和浩特: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09-147 页.有关此文的学术影响可参阅:徐杰舜,2008, 《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 民族论》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4 页.
4 一些研究者试图将之归类到结构论之下的新发展,实际上是有悖于费孝通提出此观点的原意的,费先生显 然受到结构论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结构功能论中偏功能论的角度可能是概括费孝通学术思想核心的最 为值得重视的一个向度,而不是后来莱维―斯特劳斯所说的那种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文还会进一步触及这 一问题的讨论.
2 有继 五四 新文化运动之遗风的气势.在这期间,各种思想和诸多观点在此都发生了一种 激烈的交锋,甚至冲突.
1 而这与后来到了
21 世纪之初的有关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的讨论,又可 以说是一种前后一脉相承的问题意识的一种延续,费孝通在其晚年,曾经用 文化自觉 的 概念来加以应对这一论争.
2 若把费孝通晚年学术生涯再细分为早期和晚期这样两个阶段的话,从费孝通晚年早期的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到其晚年晚期的 文化自觉 概念的提出,这中间虽经历了差 不多十余年的时间,但相互之间在核心的主题上也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可以说,费孝通 意识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作为内部差异性的各个民族的文化自觉 之间出现了一种碰撞,这一碰撞从广义而言,可以看成是从孙中山和胡适为代表的民族主义 与世界主义的争论的延伸
3 ,而从狭窄的意义上,又完全可以看成是与费孝通本人学术的早期 经历中的一场相关争论的延续,即这可能又再一次触及到了上个世纪
30 年代末既已发生的作 为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作为社会学家的费孝通之间就民族的 一 和 多 之间的辨析所展 开的争论
4 ,并借此而把前后相隔半个多世纪的问题意识又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问题的大背景 如果回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那时的中国学界,对作为整体的中国文化基本上采取 了一种极为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态度,批评者因为有一种预先便持有的文化改造的心态, 一般都不大肯毫无疑虑地去承认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优越性,一种文化萎缩的自我意识更因 为当时经济发展的落后,推波助澜地就将自身的文化贬低到了最为低劣的层次上去,甚至更 乐于将此低劣归咎到一种国民性的实质论的根源上去.5 而一些比较理性的作家,开始去寻求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希望籍此可以明了未来中国在世界征程中可能的走向,但显 然这是一种彻底的接受西方而非有任何的保留的文化选择,钱钟书在给锺叔河的《走向世界 ――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的序言中只一句 '
走向世界?'
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
走向'
它而走出它吗? 就已经反映出来那个受到西方世界及其观念强烈影响的时代,中国文化自 身所面临的窘迫之境.6 而反过来再看与费先生同时列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本文 集中的其他作者的文章,实际上这些文字差不多都是写于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