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无理的喜欢 | 2017-09-10 |
在这种视角下,文化认同是关於 「是 甚麽」 和 「正在变成甚麽」 .由於历史的干预,人们的文化认同不是固定於一个基 本不变的过去,而是经常适应历史、文化的权力角逐而改变和重构的.因此, 认同是人群基於自己的立场来述说历史而得出的概念. 文化认同在移民较多的西方国家的社会学研究中是重要的话题.在这些国 家中,文化认同的讨论是在中心文化和边缘文化、或者主流文化与族群文化的 框架中展开的.社会学家发现,
50、60年代认为少数族群移民会随?他们对主 流社会的适应而被同化的论断过於简单和武断;
许多实证资料显示,少数族裔 移民的后代虽然对主流社会显示出较强的、积极的适应能力,但他们并未被主 流文化完全同化,而是 「部分同化」 (segmented assimilation) ,即兼有对本源族裔 和主流社会的双重认同.身处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中,少数族裔文化认同 的形成过程受到历史因素和权力政治的影响,因此他们的族裔认同具有妥协和 情境取向的特质.例如,在美国的香港移民,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会分别称自 己为 「美国人」 、 「中国人」 、 「香港人」 等不同的身份. 在独立后的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文化认同是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 话题.萨义德 (Edward W. Said) 指出4: 在十八世纪晚期开始形成的欧洲对东方的霸权这把大伞的荫庇下,一个复 杂的东方被呈现出来;
它在学院中被研究,在博物馆中供展览,被殖民当 局重建,在有关人类和宇宙的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种族、历史的论 题中得到理论表述,被用作与发展、进化、文化个性、民族或宗教特徵等 有关的经济、社会理论的例证. 醒觉到本地文化曾经被殖民者重建、改写并灌输到殖民地人民的意识中,国家独 立后的人民及其知识份子在反思本土文化和身份时,极力抵制殖民者意识形态的 内化,不以殖民者的指标来指称自己的身份.但这种寻求或重建文化认同的过程 在前殖民地国家和地 区,人民及其知识份 子在反思本土文化和 身份时,极力抵制殖 民者意识形态的内化,不以殖民者的指 标来指称自己的身份.但在保持本土性 和接受西方文化之间 进行的选择是艰难的.由於历史的干预,人们的文化认同 是经常适应历史、文 化的权力角逐而改变 和重构的.
18 二十一世纪评论 却并不容易.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巨大压力下,曾经沦为西方殖民地的不发达国家 在保持本土性和接受西方文化之间进行的选择是艰难的,同时,由於曾经被殖民, 本土的历史可能是断裂的.不少非洲国家的学者指出,非洲黑人在被殖民时期的历 史是流放、迁徙、分裂的过程,它不可能被首尾连贯、统合归一地?述出来. 对香港人和澳门人来说,文化认同建构的复杂性在於两地并非独立而是回 归祖国.殖民主义所灌输的历史版本是:前殖民时期两个地方是荒无人烟的海 岛,殖民者的开发与中国人民的勤劳相结合塑造了两地发达的历史.后殖民时 期港澳两地文化认同的建构已经注重去殖民化,而且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前殖 民时期的港澳两地已经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边陲重镇;
殖民主义关於前殖民 时期的地方史版本是一个谎言.但是,两地在殖民管治时期实现经济起飞、而 且当前或今后的发展仍然需要利用那些与殖民国家相关的东西却是事实.港澳 和平回归、实行 「一国两制」 是史无前例的实践,这一非比寻常的历史事件把港 澳两地推向国际政治经济的前台,这时港澳两地须要向世界和祖国重新介绍自 己,港澳官方及人民就须要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重新认识社会的独特性,也 就是寻找本土性.这种身份的界定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区分,一方面是与殖民时 期的港澳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是与中国内地区分开来.不少研究都反映出香港 人刻意自称为 「香港人」 ,既不是英国人也不同於内地中国人,高消费能力、使 用双语以及民主法治都是对香港既区别於英国也区别於中国的社会特点的本质 描述.香港的历史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在现代化、全球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更远,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与成熟并成为社会的代言人,统治集团的政治行政管 理权比较完整从而能够建构一套殖民主义的历史话语.这三个特点也许使香港 人比澳门人更容易确定自己的身份地位.即使如此,仍然有不少学者意识到, 「香港人」 文化其实具有多元化和混杂性,多个种族、多种地方文化并存必然使 香港人的文化认同具有多种内涵和表达,而不是像上面所说的那麽统一.反观 澳门,其发展的历史特点与香港不同,显示出自身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於是我 们在讨论澳门人的文化认同时,更须要仔细梳理其历史和社会结构特点.正如 霍尔 (Stuart Hall) 所言: 「文化认同是由历史文化语境创作的、不稳定的定义, 没有基本不变的东西、只有因立场变化而变的东西.因此,总是存在认同的政 治、立场的政治,而没有确定无疑的代代传承的 『本源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