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520855 2017-09-18

四月里来, 秧苗发得像芦篷一样, 把整 个田埂都盖住;

六月里来, 谷子抽穗抽 得像马尾一样长;

八月里来, 谷子黄得 田野一片金灿灿;

腊月里来, 秋收冬藏 庆丰收. 房前李花开, 房后桃花开, 百鸟 聚集在蜜糖花树上, 拉祜人欢聚在快乐 的阔塔节日里. 平平淡淡的歌词, 农忙耕种的习 俗, 在他们空旷、 明亮、 纯粹、 干净的声 音里, 表现得天高云远, 日丽风和. 看我们一直坐着不走, 扎思又给我 们演唱了 《曼栗花开》 《舂盐巴辣子调》 《朵朵麻栗花》 《实在舍不得》 , 男声、 女声、 混声, 让人沉醉、 咀嚼、 回味. 太阳爬上山顶了, 扎思两岁多的儿 子调皮了. 我们只好起身. 离开扎思的 干栏屋, 我走向寨子的深处, 寨子的后 山, 茶林、 果林、 竹林, 逶迤而去, 就像扎 思他们的歌声, 男声、 女声、 混声, 飘荡 天空…… 责任编辑: 明江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副刊土地与生长 垦荒精神 垦荒精神 丁真第285 期纪念一直到今天, 才知道萧平已经不在了,

2014 年 2月就去世了. 我真的惭愧自己消息的闭塞, 竟然一 点都不知道. 想起今年年初到美国看孩子, 在印第 安纳大学的图书馆里, 偶然间看到萧平的 《三月 雪》 , 颇有点儿他乡巧遇故知的感觉. 谁会想到呢, 他已经不在了. 翻检年初读 《三月雪》 时随手做的笔记, 抄录书 中的片段, 那一天细雪飘飞的傍晚, 从图书馆里把 那本 《三月雪》 借来重读的情景, 恍若目前. 这是一 本只有100多页薄薄的小书, 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 社的新版. 虽是新版, 封面和旧版却完全一样, 浅蓝 色的封底, 衬托着一束清新淡雅的白色三月雪花 瓣. 书显得很新, 和我当年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最 初见到它时一模一样. 只是里面多了两篇小说, 感 觉不过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个子长高或是腰围长 胖了一点儿而已.

1964 年, 我读高一, 买过一本 《三月雪》 , 是1958 年作家出版社的初版本,里面只有

6 篇短篇 小说,其中最有名也让我最难忘的, 是 《三月雪》 和 《玉姑山下的故事》 . 年初重读, 忍不住先读这两篇. 《三月雪》

第一节开头写道: 日记本里夹着一枝干 枯了的、 洁白的花. 他轻轻拿起那枝花,凝视着, 在他的眼前又浮现出那棵迎着早春飘散着浓郁的 香气的三月雪,蓊郁的松树,松林里的烈士墓, 三 月雪下牺牲的刘云…… 一下子, 又带我进入小说 所描写的战争年代;

同时, 也带我进入自己的青春 期. 这段话, 我曾经抄录在我的笔记本上, 52年过去 了, 许多东西都丢了, 那个笔记本还在, 纯蓝色的墨 水痕迹还清晰地在本上面跳跃. 那时候, 我16 岁多 一点儿. 《三月雪》 和 《玉姑山下的故事》 写的都是战争 年代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 它们与同时代其 他书写战争的小说在写法上有些不同. 萧平是把战 争推向背景, 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战争中的人性和 人情上. 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中的微妙, 有机地调 和在一起. 浸透着战争的血痕, 同时又盛开着浓郁 花香的三月雪, 可以说是萧平小说显著的意象, 或 者象征. 可谓一半是火, 一半是花. 这两篇小说的主角, 不是叱咤风云的大人或小 英雄, 都是小姑娘, 清纯可爱, 和庞大而血腥的战 争, 仿佛有意作着过于鲜明的对比. 《三月雪》 中, 区 委书记周浩很喜爱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小娟,在离 别前小娟孩子气地和他商量好,骗妈妈说要跟周 浩一起走,走了几步,又跑回去告诉了妈妈真 相,怕妈妈担心的那一段描写,现在读来还是那 样的可亲可爱. 这应该是后来批判小说宣扬 人性论 和 战争 残酷论 的重要证言或说辞, 却也是当年最让我心 动之处. 《三月雪》 中的小娟和妈妈在战争中相依为 命又相互感染的感情, 是写得最感人的地方. 有了 这样的铺垫, 妈妈牺牲之后, 小娟到三月雪下妈妈 的墓前, 才格外的凄婉动人. 天上变幻着一片彩 霞. 一只布谷鸟高声叫着从晴空掠过. 墓上已生 出一片绿草, 墓前小娟亲手栽的幼松也泛出新绿, 迎风轻轻摇摆着. 三月雪的花朵和彩霞和绿草和 松树连成一片,成为我青春期一幅美丽的图画. 《玉姑山下的故事》 中的小姑娘小凤, 比小娟大 几岁, 应该和当初读小说时的我年龄相仿. 小凤与 小说中的 我 发生的故事, 将青春期男孩女孩之间 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 写得委婉有致. 特别是放在 战火硝烟的背景之中, 这样的感情如鲜花一样开 放, 如春水一样流淌, 却极易凋零和流逝, 格外揪心 揪肺. 这在当时描写战争的小说中, 是难得一见的. 其异于当时流行的铁板铜钹而别具一格的阴柔风 格, 是格外明显的. 四年未见的一对男孩女孩, 再次见面时, 小凤 手扯着一枝梨花, 用手一个瓣一个瓣地向下撕扯 着 . 当初读时就觉得萧平写小姑娘, 总不忘用花来 作映衬, 上一次是用三月雪, 这一次用梨花, 足见他 对小姑娘的怜爱, 也足见他格外愿意以鲜花来对比 炮火硝烟, 而格外珍惜人性之花的开放. 这篇小说 最迷人之处是晚上的约会, 我 的渴盼,小凤没 去后 我 到梨园找她时一路的心情和想象…… 那一番极其曲折又微妙难言的情感涟漪的泛起, 写得一波三折,质朴动人.重读时候,还是让我 感动.感动的原因,还在于第一次读它的时候, 我也正悄悄地喜欢一个小姑娘. 我曾经把这篇小说 推荐给她看过. 小说结尾, 小凤成为了一名战士, 骑着一匹红 马从 我 身旁驰过, 我想叫住她, 可是战马早已经 驰过很远了.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 望着那匹红马迎 着西北风在山谷里奔驰着, 最后消失在深深密林 里. 那时候, 我曾经特意给她读过这段话, 是想讲 小说收尾给人留下那种怅然若失的味道. 世事的沧 桑, 中间又隔着和战争一样残酷的文化大革命, 我 想叫住她, 可是那匹红马早已经驰过很远, 消失在 密林深处. 记得很清楚, 年初重读 《玉姑山下的故事》 , 让 我想起乔伊斯的短篇小说 《阿拉比》 , 同样写一个小 男孩对一个姑娘悄悄的爱. 一个从未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