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 2017-09-26 |
大同理想对孙中山的影响也很大,中山先生曾亲手书写过 天下为公 的横幅,他一生奔走天下,历尽坎坷,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其目的就是为 了建立民主、平等、博爱的大同社会. 《礼记》在传统学术思想领域中的影响更为重大,它虽为晚出的一部儒 家经典,在郑玄之前没有人重视它,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礼记》在学术 上的地位却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向.因为《礼记》代表了儒家礼治主义的 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这种思想必然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强化而越来越受到 重视.东汉郑玄为《礼记》作注,开注释《礼记》的先河,此后历代学者对 《礼记》的注释、考订、解说著作便不断涌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代孔 颖达在郑注的基础上编著了《礼记正义》,宋代卫撰著《礼记集说》,元 代吴澄撰著《礼记纂言》,元代陈蛔对谱窦羌怠,明代胡广撰著 《礼记大全》.清代经学之风大盛,有的学者认为,《仪礼》、《周礼》二 书已不能复行于后世,而这两部经典的 会通 却是《礼记》,《礼记》是 打开《仪礼》、《周礼》精神内蕴的钥匙,因而《礼记》在 三礼 中受到 格外的重视.清代大儒孙希旦著《礼记集解》,大学问家阮元更参用海内外 各种珍藏版本和前人用北宋本较对过的记载,编著了《礼记注疏校勘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宋明理学家对《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 篇极为重视,对其中的思想内涵大加阐发宣扬,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写 下了重要的一页.《中庸》的思想核心是 诚 ,即所谓 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 ,理学家用这种 诚 的思想,做为自己修养功夫的理论 依据,认为只要达到 诚 的境界,就能成为无所不通的先知者,也就是儒 家的圣贤.《大学》论述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纲目,理学家视其为最完整而又循序渐进的儒家治学程序.将《大学》、 《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 四书 ,是由二程首先提倡的, 《宋史・程颐传》上说,程颐的学问是 以《大学》、《语》、《孟》、《中庸》 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南宋时宋熹又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 此后《四书》类的著作汗牛充栋.明初,永乐帝敕撰《四书大全》,使之与 《五经大全》相并立,《四书》从此确立了其儒家经典的地位. 《礼记》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还在于它所规定的很多 礼 ,已深 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之中,这一点更为其它儒家经典所不能比拟,例如《礼记》 中记述了大量关于容貌、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丧葬、嫁娶、孝敬、妻子与丈夫、公婆与媳妇的礼节规则,后世的儒家普及读物《三字经》、 《女儿经》等,都反映了这些内容.直到今天,我们从民间的婚丧礼仪、孝 敬尊长、婆媳关系等等中,仍然可见《礼记》精神的影子. 由于《礼记》深刻而又全面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容,今天我们 要了解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好好研读它,这就是出版这部书的目的.另外, 前文曾提到, 周礼 注入了血缘亲情,因而它比商朝重鬼神更人性化,然 而现代社会更加开放,如仍仅以血缘亲情做为文化原则的基础,那就太狭隘 了,这是读者们需要注意的. 礼记 传世名著百部之礼记 名著通览 礼经是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礼记》与《仪礼》、《周礼》(即《周官》)合称为 三礼 ,后世儒者 将儒家经典编为《九经》、《十三经》、《礼记》皆在其中,可见它是一部 重要的儒家经典. 《礼记》虽然非常重要,但在儒家经典中,它却属比较晚出的一部,并 且出现的情况非常扑朔迷离,将其完全考订清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这里 我们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近乎毁灭的打击,其经典也几乎荡然无存. 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儒家经典才开始重新被搜集、整理、恢复起来.据《史记・儒林传》所言,有个鲁地的人,名叫高堂生,只有他能够传授《士礼》, 《汉书・艺文志》进一步说: 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17 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 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 《儒林传》又有一段文字,似乎将《礼记》的来历已经说明了: 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延君、 戴圣次君、沛庆普孝公.孝公为东平太傅.德号大戴,为信都太傅.圣为小 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以上的这一说法得到了东汉大儒郑立和唐代大儒孔颖达的认同,即汉 初,高堂生传授礼经,到了汉孝、宣二帝时,有个叫后仓的儒者,他对高堂 生的学问学得最好,后仓曾在曲台殿讲说礼经,著《后氏曲台记》.后仓有 两个学生最有名,一个叫戴德,另一个叫戴圣,两人的关系是堂叔侄,故人 呼为大戴小戴.戴德传《礼记》85 篇,称为《大戴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