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施信荣 | 2017-10-05 |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报纸广告放开,发行 不受邮发限制自行拓展, 报社在市场经济的道路 上走得很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 到整个九十年代,《解放日报》有过几次扩版,从最 初四版扩大到八版,再扩展到十六版、二十版.扩 版固然是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种文化需 求,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经济因素.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投放平面媒体的广 告与日俱增,原有的版面不够了,就推动着扩版. 但也不是版面越多、广告越多,就利润越高.这里 有广告收入与报纸成本、内容增加的平衡关系,只 有找到一个临界点,即内容可以承接、成本最低而 利润最大,才是最合适的扩版方案. 在报业市场中我们发现, 不是党报的晚报比 我们走得更快, 外地有一些党报还创办了晚报和 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发行量、营收和利润增长得也 很快,主要原因是他们适应了读者市场需求.我们 深受震动,但又有点不服气.《解放日报》历来走在 全国报纸的前列,我们有经济实力,干部、 记者队伍又很强,难道还办不出一家面向 市场的报纸? 《解放日报》 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肩 负着宣传报道的重任, 肯定不能作为市场 报来办.但我们能不能在此之外,办一张面 向读者市场的报试一试? 毛主席说: 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 一吃. 没尝过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有消息传来 说, 上海市劳动局打算停办 《劳动信息 报》,希望有报社接收.我们赶紧一面派 人去洽谈, 一面向出版局申请报纸更换 主管单位和更名.事情办得很顺利,筹办 新报纸的议程提到了党委会上.党委会 成员一致赞成办一张新的报纸, 并提 出了许多好的主张. 首先要组建创建新报纸的筹备班子.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方案:一是选几位有 经验、年长些的记者,这样可能办得稳当一 些;
二是选几位优秀的年轻骨干记者,他们 没有包袱,也许可闯出一条路来.经过权衡, 决定从工交、国内、文艺、中国经济版等部门 抽调四位同志来筹备新的面向市场的报 纸,他们都在三十岁上下,却已有十年左右的新闻 工作经历,采写能力都较强,管理能力还有待锻炼. 究竟要办一张面向市场的什么样的报纸?我 们也心中无数.既然要让年轻人闯,就将报纸的市 场定位和规划全都交给他们去设计, 我们只是提 出任务:这不只是要办出一张新报纸,而是要筹建 一个新报社―― ―一家面向市场的报社. 因此,版面、编务、发行、广告、组织结构及用人机制要通盘 考虑.这是一块试验田,各个方面都要试. 筹备组的年轻人对这项任务充满了热情和憧 憬,他们在短短一个月不到走南(广东)闯北(北京), 访问调查了 《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 《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十多家报 纸,回来后就上海报业市场、新闻和服务内容、经 营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果然,出手的 调查报告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的调查结论是: 上海报业正处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之中.市场已相当饱和,但仍有空间,上海缺少一 张将新闻和生活结合得较好的、有冲击力的报纸. 新报纸应该走进中青年(18-45 岁)、走进家庭.新 报纸不是晚报的翻版,应该是晚报后的报纸. 上海已有七家日报,但缺一张周报.新报纸出 生在日报市场中, 如同一棵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