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星野哀 2018-02-01

863 计划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的大 型深海技术装备开放共享的成功典范. 开发深海资源, 科考探测是前提. 2018年 5月 18日, 向阳红

01 船历时

263 天, 行程 38600海里, 跨越印度洋、 南大西 洋、 整个太平洋, 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 海洋综合科学考察, 取得了多项突破性 成果: 深化认识了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 富稀土沉积的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

摸 清了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和 规律;

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与冷泉 并存现象;

首次在南极海域的海水中发 现了微塑料;

实现了资源、 环境、 气候三 位一体的高度融合, 为进一步探索海洋 奥秘、 拓展海底资源的探查空间、 深入开 展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 丰富资料. 紧盯前沿 海洋基础研究更深入 科学技术有赖于源头创新.有专家 指出, 抢占海洋基础理论研究要地, 注重 海洋科技原创性、 基础性研究, 才能保证 海洋科技发展的持续性.在本次评选的 十大进展中, 三项基础研究紧盯气候变 化、 海水酸化等国际研究热点. 大洋上的洋流变化是否会加剧全球 变暖?2018年7月,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 显尧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学者合作, 证明 了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异对大洋热 盐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 相关成果发表在 《自然》 上.他们的最新 观测数据表明, 在温室效应持续增强的 背景下, 北大西洋中的特殊水流变化减 缓会减少向深海输送的热量, 使得温室 效应聚集的热量驻留在海洋表面, 加热 大气, 从而加剧气候变暖.这一发现揭 示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调 制作用, 为提升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 供了科学依据. 南大洋是吸收人为产生二氧化碳最 多的海域, 同时也是最易发生海水酸化 的海域之一.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 究所副研究员薛亮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 队, 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南半球热带的 大气环流特殊模式对南大洋海水表层的 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这一成 果于 2018年 8月发表在 《自然-通讯》 杂 志上, 填补了国内对南大洋海洋酸化速 率研究的空白, 大大提高了学界对南大 洋酸化机制的认识, 为预测南大洋碳吸 收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依据. 从地质构造来看, 我国南海是新生 代以来海底扩张形成的深水盆地.然而, 关于南海海盆岩石基底的组成、 下部 软流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导致海盆打开动 力过程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2018年3月,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 良团队联合美国、 澳大利亚学者, 首次对 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研究取得了突破 性进展, 清晰勾勒出海盆的演化历史. 这一科学进展是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 的又一基础研究突破, 有助于人类进一 步了解海洋演化的奥秘. ( 本报北京1月30日电 ) 雪龙2号 船下水 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发射 海马号 与 深海勇士号 联合科考 2018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本报记者 杨舒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1 月29 日,贵阳北开往重庆西的 G2884 次列车上, 由重 庆客运段动车车队、 共青团沙 坪坝区委、 重庆铁路公安处主 办的 动车上的少年宫 主题活 动举行.图为小志愿者表演葫 芦丝. 孙凯芳摄/光明图片 动车上的 少年宫 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 核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 提出,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