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过于眷恋 2018-04-29
主编: 张林 编辑: 王剑 校对: 么辰 E-mail押jianwang@stimes.

cn

3 新知2012 年9月29 日 星期六 Tel押(010) 82619191-8155 观察厦门大学教授傅瑾因伪造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文凭被辞退,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履历 造假被开除……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 (尤其是 自媒体) 的发展, 网民通过网络曝光学术造假 事件呈上升趋势, 暴露出我国高校学术生态污 染呈愈演愈烈之势. 造假者之所以能持假学术身份在高校谋 取职位和利益, 高校往往给出的解释是: 引进人 才的审批程序没有严格执行,才让造假者钻了 空子. 表面上看, 这确实存在审批程序执行不力 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则是高校学术生态污 染, 且形成了越治理越恶化的怪圈. 其结果导致 每一次学术打假 成功 的背后, 是高校的失职、 教授的失信、 学术的失范与公众的失望. 污染现状 其实, 学术是一个生态, 有学术蛀虫必须 要有学术啄木鸟, 才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学术 弄虚作假、 骗取荣誉古已有之, 只不过现在伴 随着新媒体发展而多了起来. 正如美国乔治亚 州立大学教授奥费所说: 学术剽窃就像蟑螂 一样, 厨房地板上每发现一个, 意味着壁炉里 还藏着一百个. 当傅瑾与陆骏等被揪出来的 时候, 不知道还有多少造假者在暗自庆幸.实 际上, 抄袭并非个别国家的问题.2012 年 《澳 大利亚人报》 曾发表约翰・ 罗斯 (John Ross) 的 文章 《别傻了, 抄袭已蔓延全球》 , 揭示了抄袭 现象普遍存在.2012 年, 《英国医学杂志》 发布 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10 以上的英国科学家 和医生曾目睹同事在研究中故意更改和伪造 数据;

有6%的科学家称, 本单位可能存在未被 调查的学术造假行为.2012 年8月30 日, 多 家美国媒体报道哈佛大学本科生涉嫌抄袭的 事件.2008 年, 中国科协开展的

10 城市科技 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 对于 当前科技工作者 中是否存在浮躁心态和行为 的问题, 90%的 被调查者认为 的确存在 , 95.1%认为自己身 上 不同程度地存在 . 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 状况调查也显示, 55.5%的被调查者表示, 确切 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学术不端行为. 对于 如果同行发生论文抄袭、 伪造实验数据等 学术不端行为, 你会怎么看? 这一敏感话题的 调查显示, 来自北京、 上海、 武汉、 兰州等城市 的14 所高校和研究所的

1903 名应届博士毕 业生,有39%的被调查者认为 值得同情 , 23%的被调查者表示 可以原谅 .从以上数据 可见, 对学术生态污染, 今日的学术界从思想 到行为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危害加剧 高校是引进高端人才的最大受益者, 却也 是高端人才造假的重灾区. 师者,人之模范 也. 做出学术造假之事令人不齿. 若对其造假 行为处理不力, 势必会让学术不正之风愈演愈 烈.高校教师学术造假不仅败坏了学术风气, 损害了学术创新能力,而且会产生极恶劣的 示范 效应, 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可 是在今天, 学术品格的崇高被淡化为 教师职 业道德 ,且这一职业道德似乎在一些教师和 高校那里有退守到底线的趋势. 如果说傅瑾与 陆骏等造假是为获取一己私欲, 纯属个人行为 的话, 那么, 高校疏于对引进人才的甄别, 让造 假者有空可钻, 则是其职责的失守、 道德的失 陷. 时下, 有些高校一时找不到人才, 就设法私 下拉一些著名学者搞虚假兼职, 借他们的名声 争抢社会资源.若任这种人才泡沫继续膨胀, 只能毁了人才、 搞乱学术、 搞垮高校. 早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