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2018-09-03

1 本文发表在 (台湾)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的 《两岸分治: 学术建制、 图像宣传与族群政治》 (1945-2000) 文集,第319-393 页. ? 作者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助教授.

2 工作.将人群分类作为政治工具,并不是中共的发明.现代中国人的王朝祖先、近代西方殖民帝 国、18 世纪以来的西方学术界,以及接受西方科学训练的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学界,都将区分人 群差异与制订政治目标、调整政治策略链接在一起. 1. 王朝祖先的分类传统 在殖民时代之前的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早已存在对人群的分类,其标准是地域、血缘,甚 至涉及到包含体质测量和语言分析在内的文化特征. 作为一个大陆型文明,多元文化现象从一开始就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古代中原农耕帝国一 直面临界定它与周边游牧部落和非华夏集团关系的政治需求,必须经由辨识 蛮、夷、戎、狄 的文化特征与政治经济状况,制订与之交往的政策和对策;

1 面临政治与文化影响力从核心区域 向边缘区域递减的问题,农耕王朝发明 九服

2 模型,对核心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远离政治 中心和文明辐射圈的周边地区实行间接统治.理论上,野蛮人有可能经由政治、经济、文化力之 下的 教化 或 王化 ,转变为文明人;

尚未转变者,则被暂时归类为 化外 .依照这一政治 化的标准,蛮夷被进一步划分为 生 、 熟 两类,朝廷据此分别制订或 宣威 或 怀柔 或 羁縻 的政策;

3 针对性地单独或交替运用 以夷制夷 、 广封众建 等政治手段.

4 若连间 接统治的目标都无法达成时,则以文化为标准,实行 内诸夏而外夷狄 的防御性政策. 纂绘于

18 世纪中期的《皇清职贡图》记述了清帝国范围内

263 个土著群体,这个稍嫌庞大 的数字是将习用的社区名称与不同部落、地域、服饰等指标交叉汇编后得来的.

5 《嘉庆会典》 中,则在 旗籍 、 户籍 与 边民 的概念下将帝国的臣民分为

20 类,即 旗籍 之下的满 洲、蒙古、汉军等

3 类;

户籍 之下的民(含 散处回户 ,指涉范围与现代 汉族 、南方丘 陵地带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及汉语穆斯林约略相当) 、回(指涉突厥语穆斯林,含新疆各处 穆斯林及甘肃 撒拉尔 ) 、番(指涉藏、羌语牧民,但同时也指涉台湾南岛语住民) 、羌、苗、 r、黎、夷等

8 类;

边民计以户 的索伦、达呼尔、鄂伦春、毕拉尔、赫哲、费雅喀、奇勒尔、 库页、恰克拉等

9 类.

6 《嘉庆会典》的分类,形式上似乎较清末的 五族 概念更接近

1950 年代的民族识别结果.然而,清朝前、中期作臣民分类的主要目标在于厘定赋税额度,因而出现 民户 、 回户 、 苗户 等等也可以与 军户 、 匠户 、 渔户 、 烟户 、 灶户 并列;

番户 可以同时指涉川边藏、羌语群体与台湾原住民;

而文化极为接近的黑龙江流域通古斯语部落 亦可以被分为

6 类等现象. 显然, 这种分类法的学术典范、 政治意义和法律意义与 五族 或

56 个民族 的分类不尽相同.

1 公元前

16 世纪的甲骨文,即出现针对黄河中下游周边人群诸如夷、狄、戎、蛮、土方、鬼方等称谓.西周之 后,更出现了 夏 与 夷 对应的观念.周人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 . 《左传》 , 《成 公四年》 《礼记.王制》以文化习俗的差异区分 蛮、夷、戎、狄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