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 2018-11-20 |
s End)》
14 、 丁 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1809-1892)的 《王者之诗(Idylls of the King)》
15 ,1950 年代出现的路易斯(C. S . Lewis,1898-1963)、托尔金(J. R. R. Tolkien,1892- 1973)等人的作品,亦可视为此种传统的一部份. 就某些方面而言, 《魔戒》 和 《那尼亚 年代记》 (Chronicles of Narnia)可说是二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力量滑落的反响, 其作者和读者多半是某种封闭学圈中的保守知识份子,当时的书评与其说视其为文学, 更倾向於当作另类的神话学或语言学著作.当类型小说在一次大战后随著廉价杂志和 平装书的兴起而成形时,美国也出现了奇幻性质的专门杂志如 《不知名(Unknown)》 或 《诡丽幻谭(Weried Tales)》 ,但作者和读者一直维持十分小众的局面. 总括说来, 在英美两地,此种类型的文学并未受到重视,甚至蒙上避世主义、 乌托邦崇拜的污名. 论者认为奇幻等於童话,严肃的文学应描写现实与周遭环境.托尔金亦说如果他当初 没有用童话的方式写 《哈比人历险记(The Hobbit)》
16 , 「人们会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是 个疯子.」 但在六0年代,奇幻文学却突然成为在美国成为大受欢迎的读物,由英国输入的 出版品,尤其是带有强烈反动意涵的作品蔚为风潮,托尔金、路易斯等人的架构与理 论,也成为塑造奇幻形式的标准.此时美国正处於动荡不安的时期,战后的荣景已经 消褪,婴儿潮带来的教育和工作问题开始浮现,嬉痞17 成为这个年代最明显的次文化 现象,加上海外的战争、 转为激进的黑权运动、 暴力暗杀及随后的政治混乱,使大众的 危机感特别深刻,尤其是成长於战后的年轻族群. 而一些经典作品如 《魔戒》 恰於此时 出版,承价廉量多的杂志和平装书打入年轻的阅读群众,立即成为校园崇拜的对象, 带动了日后一连串的出版现象,甚至与学生运动、 嬉痞运动、 环境保护运动等结合在一 读者调查,榜首皆与水石的结果相同.
12 蔡明烨,〈百书榜―透露二十世纪人心〉,《中国时报》(87 年1月5日).
13 Walter Scott, Ivanhoe (London : Hurst, Robinson, and co., 1820).
14 William Morris, The Well at the World'
s End (London, New York : Bombay,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6).
15 Alfred Tennyson, Idylls of the King (London : E. Moxon, 1859).
16 J. R. R. Tolkien , The Hobbit (London : Allen &
Unwin, 1937).
17 在六0年代后半叶,嬉痞几乎成了反文化的同义字.此词源自於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五0年 代的小说主角嬉痞斯特(Hippist). 他在反叛的自我意识推动下,开始通往未知天地的旅程,而成为青少 年模仿的对象. 起. 学者多半视 《魔戒》 为二十世纪奇幻文学形式的开创者,其出版、 阅读和解读的过 程和此类型文学的兴起息息相关,也是笔者以此为分析例的原因.书评态度对其向 来十分两极,18 有人将它与米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 相提并论,19 有的称之为 「胡言乱语」 的 「童书垃圾」 、 「华格那和维尼熊的混合 体」 ,20 评论家汤恩比(Philip Toynbee)并认为这本书将很快被人遗忘.
21 但1965 年 《魔 戒》 在美国由爱斯(Ace Books)和贝兰亭(Ballantine)公司出版平装本后,突然成为 学生狂热崇拜的对象,一些诸如 「佛罗多永生」 (Frodo lives)、 「史麦戈为你的罪而死」 (Smeagol died for your sins)的口号和反战标语一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