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2-13 |
1 ] ( 第13 页).可见 ,梁启超所倡导的 趣味教育 中的 趣味 , 不是一种形而下的感 官愉快 ,而是一种超官能欲望的精神愉悦.在《学问之趣味》中 ,他更明确指出: 趣味 就是 快乐 、 乐观 、 有生气 , 趣味 的反面是 干瘪 、 萧索 ,趣味具有健康向上的情感意味和生命意味 .总之,在梁 启超看来,趣味是一种超利害得失、 超生理欲望的审美愉快即美感 ,这样 ,梁启超所谓的 趣味教育 在本 质上就成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 其次 , 趣味教育 的重要地位和基本形式.梁启超极力弘扬趣味 、 审美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从而为 趣味教育 奠定了理论基础.梁启超说: 问人类生活于什么, 我一点不迟疑答道, `生活于趣 味'
. … …人若生活得无趣, 恐怕不活着还好些, 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 . [ 2] ( 第22 页) 他还说 : `美'
是 人类生活一要素, 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 倘若在生活中把`美'
的成份抽去 ,便活得不自然甚 至活不成 . [ 2] ( 第22 页) 总之 , 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那么 ,如何保持生活中的趣味呢 ? 梁启超认为 , 这需要通过 趣味教育 来解决.他说 , 审美的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 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 久 而久而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 ;
一个民族麻木 , 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 [
2 ] ( 第24 页).这就是说,人虽然具有审美的本能,但生活中的趣味和美感并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要进行有意 识的培养训练 ,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 ,不断提高感官的审美能力,把感官从 麻木的状态恢复过来, 令没趣变有趣 . 尤其是人生在幼年青年时期, 趣味是最浓的, 整天价乱碰乱迸 , 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 ,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总之 , 趣味 之有无和 趣味 之高下都与 趣味教育 息息相关. 趣味教育 之必要性在理论上已如此 ,那么在现实中如何成为可能呢? 梁启超认为,现实的和理想 的生活为趣味教育提供了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的源泉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 善于感受、善于想象, 随时 随地都能受到美感教育 .在梁启超看来,趣味的源泉有三 .
一、 对境之赏会与复现 .水流花放, 云卷 月明,美景良辰,赏心乐事, 即对自然采取一种审美态度, 对自然景色、 影象 不断加以领略重温 ,便可以 获得趣味 .
二、 心态之抽出与印契 .人类心理有一种普遍可传达性 ,正如老子说的: 己以为人己愈 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 看出说出别人的快乐 ,可增加我的快乐;
替别人看出说出痛苦, 也减少我的痛苦 , 如果把人类心理这扇微妙之门打开了 ,那种愉快 ,真是得未曾有,所以俗话叫 开心 ,即在社会生活中采 取一种审美态度, 通过人与人的心理沟通、宣泄 ,可获得趣味.
三、 他界之冥构与摹进 .梁启超说: 肉 体上的生活, 虽然被现实环境捆死了 ,精神上的生活 ,却常常对环境宣告独立 . [
2 ] ( 第23 页) 通过想象, 创 造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 忽然间超越现实界,闯入理想界去, 便是那人的自由天地 [
2 ] ( 第23 页),即可获 得无穷的趣味 .总之, 无论是外部自然 、 社会生活还是艺术的形式都是引发美感的重要 机缘 . 趣味 教育 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审美因素, 有意识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让人们拥有 一双会看形式美的眼睛和会听音乐的耳朵 ,拥有一颗热情敏感的心灵. 第三 , 趣味教育 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特点.虽然 ,在梁启超看来 ,天下万物都有趣味, 人生生活于 趣味 ,只要有生活 、 有事做就有趣味, 然而对于 趣味教育 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即他所谓的 趣味的主 体 ,他还是有严格界定的.梁启超说 : 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