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哎呦为公主坟 | 2019-03-30 |
94 社会
2011 5 关注的问题是: 带有明显符号印记的 麦工 作为语言学意义上的 能指(signifier), 在进入当代上海都市商业闹市区这样一个完全迥异于 原先特定语境, 并处在全球化与地方转型力量撞击之中的崭新的文化 世界之后, 其 所指 (signified) 会有哪些变化, 其变化的动力和后果又 是什么? 本文基于
2008 至2010 年期间在上海市静安区和黄浦区的麦当劳 门店所进行的田野作业和观察分析, 通过检视其员工在日常工作环境 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调适性策略, 来探讨 麦工 这一沉甸饱和的符号 (saturated symbol)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特殊语境中的多重含义.我 们力图揭示: 由位居闹市区的麦当劳店员工所构成的 麦工 意义世界, 无论是在个体还是在集体层面上, 是如何呈现出与欧美后工业时代 McJobs 这一工种的标签含义迥然不同的符号特征.也就是说, 当经济 全球化的推力将 麦工 符号移至上海这一东方大都市的特定地域中 时, 其本身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哪些显著的改变. 跨国主义(tranationalism)是我们所着眼的型塑上海麦工世界的结 构性力量.我们可以通过 McWorld (麦克世界)和McDongalization(麦 当劳化) 这两个学术词汇 一目了然 地体会到跨国主义对于地方文化 形态和日常生活实践的冲击力.在McWorld 和McDonaldization 的构 词过程中, 全球快餐业的象征, 即麦当劳( McDonald s) 被赋予了超越 速食业本身的意义.政治理论家 B. 巴勃( Barber, 1995)在 吉哈德对 阵麦克世界 ( J ihad vs . McWorld )一书中造出 McWorld 一词, 将人 类的未来比作 一幅力求整合同一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喷薄而出的繁忙 画卷.它以快节奏的音乐、 高速运转的电脑和快餐来迷惑世界各地的 人们 MTV、 MACINTOSHI ( 苹果电脑) 和麦当劳 将不同的民 族和国家挤压成一个同质化的全球性主题公园, 一个以通讯、 信息、 娱 乐和商业形式联系在一起的麦克世界 (同上: 4).如果说, 代表跨国主 义势力的 McWorld 向世人展现的是以经济技术力量高度整合成 同一 个世界 的文化政治版图, 那么, 社会学家里兹尔 ( Ritzer, 1993) 创造的 社会麦当劳化 ( McDonalization of society) 这一术语, 则通过对麦当 劳式快餐经营原则对于现代社会运行机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理性观察 和冷峻分析, 揭示出以高效性、 可计算性(预测性)、 统一性和自动控制 性为典型特征的社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95 上海 麦工 意义世界的人类学解读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屈顺天(James Watson) 以 麦当劳为棱镜, 对全球化、 地方转型和民族国家三者间互动关系所做的 自上而下的田野研究及分析, 使我们看到与 B. 巴勃的 麦克世界 及里 兹尔的 社会麦当劳化 图景全然不同的全球化在东亚社会转型过程中 的轨迹.在 东方拱形门 ( Golden Arches East ) 一书中, 屈顺天和他 的合作者们以他们在北京、 香港、 台北和日本东京及韩国首尔的麦当劳 门店的实地考察为基础, 结合历时和共时分析模式, 从男女老幼各个年 龄段消费者的视角出发, 详细而全面地揭示出了麦当劳这一象征跨国 企业实力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东亚都市的特定地方场域的本土化过程 中被当地普通民众(而不仅仅是学界精英) 赋予复杂的意义和内涵, 从 而演变成一种事实上的地方型机构(Watson, 1997: 35- 38).屈顺天 的开拓性研究, 为我们深入上海 麦工 意义世界, 从当事人(即所谓 麦胞)的角度来体察其工作环境, 获得鲜活生动的田野讯息, 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洞见和路径. 当代上海在经历开埠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经济全球化洗礼之 后, 以举世罕见的发展速度、 频度和强度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时 间和空间观念.作为跨国主义急先锋的麦当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