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racecats | 2019-07-01 |
5 世纪初,僧肇? (约384~414)、僧? (约352?436)、昙影? (约348~418)、慧远? (334~416)的记述:生于马鸣身后数百年,(南印度)婆罗门种,入龙宫取大乘 经,重振佛教,收提婆为徒? ? ―? 4? ―? 龙树菩萨传(CBETA,?T?no.?2047)? ≈? 付法藏因缘传 T50,?no.?2058,?317b6?318c14 (鸠摩罗什? 译)? 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 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相与议曰: 天下理义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吾等尽之矣.复欲 何以自娱?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隐身之术,斯乐 可办. 四人相视,莫逆于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法.[……] 龙树磨此药时闻其气,即皆识之, 分数多少锱铢无失.还告药师,向所得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皆如其方.药师问曰: 汝何由知 之? 答曰: 药自有气,何以不知. 师即叹伏: 若斯人者,闻之犹难,而况相遇,我之贱术何 足惜耶. 即具授之.[……] 四人得术,纵意自在,常入王宫,宫中美人皆被侵凌.百余日后, 宫中人有怀妊者,б园淄,庶免罪咎.王大不悦,[……]即敕门者备法试之,见四人迹,骤以 闻王.王将力士数百人入宫,悉闭诸门,令诸力士挥刀空斩,三人即死,唯有龙树敛身屏气, 依王头侧,王头侧七尺,刀所不至,是时始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皆由此起.即自 誓曰: 我若得脱,当诣沙门受出家法. [……] 外道论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 师为一切智人,今为佛弟子,弟子之 道,咨承不足,将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 辞穷情屈,即起邪慢心,自念言: 世界法 中,津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有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后学,于理不违, 于事无失,斯有何咎? 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异 [……] 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 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 龙还送出于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广明摩诃衍,作优波 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千偈,《中论》五百偈,令摩诃衍教 大行于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中论》出其中.[……] 是时有一小乘法师,常怀忿疾.龙树将去此世,而问之曰: 汝乐我久住此世不? 答言: 实所不愿也. 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破户看之,遂蝉蜕而去.去此世已来至今,始过百岁. 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其母树下生之,因字 阿周陀那 ,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 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 龙树 也.? ? 主要事迹:? 1. 取经:? 龙宫,大乘/方广/般若(5 世纪),《华严经》(7 世纪初,吉藏);
南天竺铁 塔,《金刚顶经》(8 世纪,金刚智)? ? 2. 得国王支持:禅陀迦王(5 世纪早期,求那跋摩),宝行王(6 世纪,真谛),娑多婆 诃唐言引正(7 世纪中,玄奘), 号娑多婆汉那,名市寅得迦 (7 世纪末,义净)? 3. 长生术,为王子舍头:《大唐西域记》(7 世纪中,玄奘),《中观赞》(7 世纪,月称),《故事海》(11 世纪)? 4. 佛经授记,往生极乐:《楞伽经》(5 世纪求译中无,6 世纪以后译本出现),《大 云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8 世纪)? ? ? ―? 5? ―? 1.3 龙树的著作 鸠摩罗什所译署名为龙树的四部著作:? 《中论》? (龙树造颂,青目造释)? √? 《大智度论》? √? 《十二门论》? (引用了《七十空性颂》和《菩提资粮论》)? 《十住毗婆沙论》? 藏传 六正理聚 之说:? (1)? 《中论颂》? ? √? (2)? 《六十如理颂》? √? (3)?《七十空性颂》? √? (4)?《回诤论》? (5)?《广破论》? (6)? 《宝N论颂》? 1.4 中论 《中论颂》? ,又称《中观论》、《中论颂》、《中观颂》,有时也称《根本中论颂》,龙 树的代表作,阐释论证般若经中 一切皆空 的思想主旨,是中观学乃至整个大乘佛教 的理论基石.? 其标题中的 中 (madhyamaka),也译作 中观 ,意为离二边之中道.? 《中论颂》研习之风在印度兴盛近千年,在印度有名可考的有十二注家,其中包括 无著、德慧、安慧这些唯识论师,可见《中论颂》实为中观与瑜伽两派的共同思想源头.? 《中论颂》梵藏汉本皆存,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