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南门路口 | 2019-07-01 |
2 0
1 8年8月Aug.2018*收稿日期:
2 0
1 8 -
0 3 -
1 8 基金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大学生成长教育 ( q h n u j y
2 0
1 6
1 2
8 ) 作者简介: 丁洁琼(
1 9
8 7―) , 女, 山西原平人, 助教, 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拓展与深究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如此一来, 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在一定 程度上就无法发挥其渗透与影响作用. 针对这一现象, 大预科在文科班专门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这为大预科语文课程在中学语文与本 科中文课程中寻找到了恰当的接点. [ 2]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开设旨在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 促使民族预科生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 维护民族团结, 发扬民族精神, 成为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同样, 这也为民族预科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以 概述式的方式讲述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 其内容具有全面性与系统性, 然而不论是讲述文化中的哪个领 域, 其中贯穿着的思想主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不断、 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其中包含了中国人对思想价 值、 道德品质、 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的理想追求.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 将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经 典篇目融入其中, 是加强民族预科生德育教育的一种方法和路径, 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相互补充教学, 既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也能将德育功能发挥出来, 其具体表现在下述几点:
一、 思维转变与视野开拓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看, 青海高校民族预科生进入预科阶段学习后, 思想上普遍还未脱离中学固定的学 习、 生活模式, 认为自己是 高四 补习生, 加之大预科采取高中教学模式、 跟班式管理, 更强化了民族预科生 中学养成的思维习惯, 学习、 生活缺乏主动性、 自律性, 不能养成独立思考与挖掘知识的习惯, 仍然要依赖学 校、 老师的监管和督促.这样的固定思维模式有碍于民族预科生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的培养.因而, 文化 类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转变学生思维方式与拓展学生视野的作用.中国文化概论是本科阶段 的公共课, 其内容庞杂, 涉猎广泛, 教师的讲授方式与高中语文采取的模式不同.又由于课程难度较大, 故而 可以倒逼学生主动去了解、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中的相关知识, 拓展自己的视野与兴趣, 能够独立自主 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并主动去汲取塑造道德品质、 人文修养所要具备的条件.这对民族预科生从 固定的高中学习模式思维中脱离出来, 在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前就完全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完成思维与角色的 转变, 是有所帮助的.但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因为过于宽泛而有一定缺陷, 即不能从具体作品出发, 深入系统 地强化各类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因此, 大学语文课程中选取的经典篇目就能起到补充和强化概论知识的作 用.例如, 文化概论中讲述中国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大学语文中可以用《 论语》 来具体进行阐述, 如以孔子 君子不器 之说, 鼓励学生主动去拓展视野, 认真刻苦学习, 挖掘自身潜能, 成为积极向上、 求取进 步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