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tshxd 2019-07-01

(二)支出结构凸显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对青海省各类财政支出增长率以及对总支出的贡献 程度分析中可以发现,青海省民族地区支出结构和增速与全国相应指标相对比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政府 的公共服务方面.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的四年,即1990至1993年间青海省的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 的就是公共管理类支出,达37. 3%;

其次是公共服务类支出,达29. 4% ,分别高过全国平均水平达23% 和13%;

在实施分税制之后,青海省的公共管理类支出和公共服务类支出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9. 4%和17. 8% ,高于本省经济建设类支出11. 4%的增速,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全国公共管理类支出和 公共服务类支出的增速分别为18. 4%和17.8% ) .[

2 ]由此可见正是考虑到青海省少数民族聚居区 面积大、人口多,民族、宗教问题突出的现实情况,一直以来把公共管理类支出和公共服务类支出摆 在突出的位置,符合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理念.

(三)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倾向于保障民生.1978年,青海省地方财政支出为6. 80亿元, 2007年增 加到282. 2亿元,增长40. 5倍,年均增长13. 7%.人均地方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188. 46元增加到 2007年的5116. 02元,年均增加169. 91元,年均增长12. 1%.支农支出从0. 97亿元上升到16. 91亿元,增长16. 4倍,年均增长10. 7%;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从0. 07亿元增加到6. 37亿元,增长90 倍,年均增长17.5%;

卫生支出从0. 22亿元增加到11. 58亿元,增长51. 6倍,年均增长15. 2%;

教育支 出从0. 47亿元增加到24. 38亿元,增长50. 9倍,年均增长15. 1%;

财政支出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用 于国计民生、公共服务性方面的支出增幅高于其他方面. 十五 以来,省级财政用于六个民族自治 州的社会保障类补助支出从2001年的4, 3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9, 337万元,七年累计支出超过11. 96亿元,年均增长36%.用于六个民族自治州的优抚和社会福利救济的支出从2001年的3, 111万元增 加到2007年的2. 24亿元,七年累计达到8. 74亿元,年均增长28%.其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七 年累计支出达到6. 34亿元,年均递增13%;

救灾救济支出七年累计达到1.

18 亿元.[

3 ] (见图1)

2008 年,青海省全年共计363. 8亿元的财政支出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支出更是高达268. 5亿元,占所有财政支出的73. 7% ,较上年增长34. 3% ,用 小财政 解决 大民生 的理念在经济 欠发达的省情下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此外, 2008年全省农牧民人均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104. 3元, 成为全国11个农牧民人均参合筹资突破百元的省份之一,也是西部地区农牧民参合筹资标准最高的省 份.可以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配合,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 进展.图1 2001~2007年六个自治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构成

(四)财政支出运行成本较高,支出效益水平较低.青海深处青藏高原腹地,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加之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青海省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范围较大.由于现行的财政转 移支付仍然沿用1997年制定的过渡期转移支付体系,因此对于像这样特殊因素较多的地区青海省并没 有给于专门的制度安排.目前只有民族事务管理支出这一具体因素得到财政部的认可,其他众多因素 尤其是民族地区特殊环境因素而形成的费用支出仍有地方承担.另一方面,青海民族地区行政成本相 对较高,行政成本包括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两部分,由于上述原因,在行政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比重较 大,管理成本弹性较大.而影响人力成本过大的直接因素则是人员超编和职业素质能力普遍较低.在 我国现行体制下,基层政府的决策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对财政支出机制 难以形成约束,所以导致民族地区 吃财政饭 的人过多,有限的财力主要用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支 出,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 另外,民族地区基层政府财政本身支出管理不规范,使得财政资金短缺与浪费并存,甚至出现地方 财政不堪重负的条件下动用国家扶贫款购置办公用车的现象.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 部分民族地区财政支出效益低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