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7-02 |
2015 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等资金通过各种伞形信 托、结构化证券产品投向股市.之后股市暴跌,债券市场继而成为理财、同业等影子银行资 金最主要的标的资产.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的统计,2016 年上半年仅理财 资金投资债券类资产的比重就达到 40.4%. 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演进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银行中心化"是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具有信用
3 IIS 工作论文 中介功能的业务或产品构成影子银行的主体. 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的基本逻辑为: 商业银行 绕过传统存贷业务, 利用资产负债表内的其他项目进行业务创新, 并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开展合作来达到信用扩张的目的.银信、银证、银保合作等通道业务、买入返售、应收款项 投资、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先后成为影子银行运作的主要载体. 第二, 利润驱动是影子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基本动因, 资产收益率轮动决定了影子银行 最终的资金投向.2009 年之后,房地产行业、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是当时影子银行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 年之后,银行投资非标投资的成本上升而收益率下 降,股票、债券市场等标准化资产收益率相继提高转而成为影子银行的投资重点.影子银行 资金的流入进一步充裕市场流动性,甚至出现不断加杠杆、资金空转的泡沫化繁荣. 第三, 规避监管是影子银行发展的直接动因, 监管套利是中国影子银行产品创新的主要 方式.影子银行的模式演变往往经历了兴起―扩张-收缩的过程:一种影子银行模式的兴起 通常是根据现有监管政策进行的市场化选择然, 而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风险逐渐积 累,监管层通常会出台政策来规范现有模式,导致原有的套利空间消失.而出于寻求利润的 动机, 金融机构又会创造出新的影子银行模式.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贯穿于中国式影 子银行发展的全过程. 影子银行演进过程中的风险积累不容忽视. 商业银行往往会将高风险的信贷资产转移至 影子银行,而影子银行在监管之外形成的通道、同业等资金链条会不断增加杠杆,导致资金 在金融系统空转, 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上升. 由于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开 展表内外规避监管的业务和活动,影子银行系统内的风险对传统银行具有更强的传递效应. 对于未来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潜在风险,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 就风险类型而言, 在短期内因监管、 货币政策变化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突出,
2013 年和
2016 年两次"钱荒"的爆发,与影子银行的流动性突然收紧不无关系.而在中长期更 应关注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刚性兑付和隐形担保的存在, 影子银行产品的风险并未从 银行系统真正转移出去,商业银行很可能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 第二,就银行类型而言,中小银行的影子银行创新比大型国有银行更为激进.由于不具 备规模优势、客户优势以及所有权优势,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中小 银行比大型国有银行具有更强的影子银行创新动机.在2014 年后中小银行是同业创新的主 力,理财规模急剧扩张且更倾向于发展同业理财业务,应收款项类投资、同业存单等同业资 产和负债的规模都高于大型国有银行. 虽然中小银行的影子银行发展较快, 但也具有很强的 不稳定性, 一旦出现流动性收紧、 监管政策趋严等情形, 中小银行将首当其冲受到风险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