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 2019-09-05 |
定居山林的许志强、 许志刚双胞胎兄弟俩,已六十八岁;
午饭小憩后,起身走到院中亭下,准 备煮一种西北人喜爱的茶道罐罐 茶. 两寸高的圆筒形小铁壶里放上 茶叶和水,煨在架了木炭的火盆上, 煮上半天也就够喝一口. 耐不下性 子的年轻人,不爱喝罐罐茶,可老许 兄弟却甚是酷爱:不是为了品茶,更 不是为了解渴, 只为等待茶沸的过 程. 趁着煮茶, 许志强从厨房端出 一盘油饼, 抹上一层自家养的土蜂 酿的蜜,小小咬了一口,随后拿起一 段老树根和哥哥雕了起来. 烟雾缭 绕间,兄弟俩竟因午后困乏,不知不 觉眯了过去.一觉醒来,微雨湿了地 面,但什么时候下的,又什么时候停 的,一概不知……种树、养花、唱戏、 绘画、根雕,老哥俩就这样在桃源般 的深山过着桃源般的生活, 恍然一 生. 许氏兄弟这 一座大山、一座庭 院即可装下整个人生 的生活,与自 然合为一体 消磨 时光的滋味,恬静、平和、安详,简直美好得无法言 说,令人艳羡不已、真心向往.他们 是谁,在哪,似乎已不重要. 消磨,并非浪费,绝非迷失;
反 倒觉得生活中有些时光就是用来 消磨 的. 与相知相恋的爱人, 携手街头 漫步、长椅闲坐,吃小吃、看电影,哪 怕一起逛商场砍价,亦是晴空一片;
寻个秋日午后,慵懒地坐在暖阳里, 泡一壶功夫茶、听一段轻音乐,小寐 又醒来,舒缓又惬意,自觉时光并未 枉费;
坐在开往远方的列车,旁若无 人地睡去, 或将椅背袋中的报纸看 遍所有犄角旮旯,旅途何其舒适;
与 孩子一会儿恣意涂鸦、打闹,一会儿 快乐游戏、读图,摸爬滚打、追逐嬉 戏间,已是半天;
走进剧院,看一场 话剧、赏一出大戏,那融入其中、戏 我两忘的感觉美妙至极;
或者干脆 将自己封闭,放空或放任思绪,发会 儿呆……如此,静好.在闲散时光中 消磨 ,这滋味委实让人迷醉;
生活 瞬间被点亮,变得温暖明媚、饶有品 质、情趣盎然. 得闲爬山. 烟雨, 山路弯 弯,走在沟中、林间,望不见山梁、看 不清周遭, 惟有脚下的山路与脚步 相随,秀美的山川在跟前呈现;
信号 中断、网络不通,与世隔绝.也罢,静 静登山便是.少了干扰,脚步明显加 快,思维异常活跃.许多平日里纠结 于心、耿耿于怀的 结 ,一时顿悟得 解:在亿万年的苍茫大山面前,人何 其渺小,人生何其短暂,还有什么放 不下?忘记前路,忘记时间,专注脚 下,专注爬山.五个多小时的攀行时 光,由社会人转为自然人,卸下了面 具、丢掉了工作、 抛弃 了亲友,只 在山中 消磨 ,但心却静如空山.下 得山来,神清气爽,脱胎换骨. 一直认为农村传统的忙年,是 最有趣最有意义的 消磨 .冬闲的 农人,一入腊月,便开始为了过年忙 活.年猪,一定要自家养的自家杀的 才算殷实;
卤肉,一定要自家配料、 柴灶卤煮的才算够味.做豆腐、摊煎 饼,亲手种的黄豆、玉米,亲手推磨、 制作;
漏粉条、蒸年糕、蒸花馍,样样 皆做,乐此不疲.买年货,要数趟进 城;
扫尘土,要全家上阵;
写春联,要 亲笔手书;
拜大年,要户户走遍.辛 苦一年, 情愿花大把时间为过年快 乐忙活. 与现代人突击过年的草率 相比,忙年 消磨 的滋味才更纯正, 更有仪式感, 也最有味道、 最有温 度. 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 愈加对 静心 消磨 的滋味,格外迷恋.虽然 不可像许氏兄弟那般闲云野鹤似地 生活,但足可以寻得一段时光,用来 消磨 . 那种随心随性走失在时光 中,大有灵魂出窍之感的心灵体验, 绝对是最美好的生活态度, 最走心 的人生滋味. 生活随笔 夏季多雨,雷声一响,云浓雨急.待 雨后初霁,碧空如洗,荒山野坡、草甸河 滩上青草碧绿耀眼.此时,那些锃新的 草叶儿不少会被刚刚冒出的一朵朵褐 色的 花儿 所覆盖. 花儿 卧在草稞 中,这儿一朵,那儿一簇,水灵灵,嫩生 生,望着,让人心暖. 这个时节,我常会想起爷爷.昔年, 家贫,入夏后,等淋过急雨,太阳尚在云 里挣扎,爷爷便披了蓑衣,拎了柳筐,蹒 跚着去西坡, 摆弄着一扎多高的草蒿, 专心采摘一朵朵肥嫩的褐色 花儿 .择 去掺杂其中的草屑,筛掉根部粘连的沙 粒,爷爷将 花儿 均匀地摊凉在苇箔 上,过两个晌午, 花儿 脱水速干,爷爷 仔细收起,等攒满一篓,再装进早早备 好的布袋, 往返
50 多里去镇上的邮局 给远在克拉玛依的二叔寄包裹. 花儿 本名叫地衣、地耳、地皮菜. 古时,人们称它地踏菜,陕西人叫地软, 台湾人甚至诗意地称其为 天使的眼 泪 ,听来,颇感浪漫.地皮菜颜值不高, 灰不溜秋的, 像极了小巧的细木耳,它 无根无叶无茎无果,是随雨而生的一种 菌和藻的混合生物. 作为美味食材,地 皮菜有自己的个性, 它可以休眠几十 年,但生命力十分强悍,一恋水,立马活 力四射,生机勃发,朵朵粉嘟嘟的,乖得 可人. 丑相的地皮菜历来就得人们所爱. 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中,收录有滑 浩的歌词《地踏菜》:地踏菜,生雨中,晴 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 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 食忘岁凶. 歌谣记述了地皮菜生长、充 饥救荒的情景,其中也不乏人们对这种 天然野蔬的倾情赞美. 地皮菜单炒的多.洗净,大火,撒碎 蒜、辣椒、葱花爆锅,放足油盐便可.胶 东人善烹地耳炒韭菜. 锅烧热放油,至 油热投入地耳煸炒,加精盐入味,遂将 洗净沥干的嫩韭段入锅翻炒,其间可滴 香醋数滴炝锅提味.此肴既有地皮菜的 嚼劲儿,又有嫩韭的鲜香,食之可益气 补肾.锅烧热,投入猪肉丝或猪肉片煸 炒至水干,加入葱、姜、蒜、干辣椒、料酒、酱油等,旺火煸炒,至肉熟透,放精 盐、半匙白糖,边翻炒、边放入地皮菜, 加少许水,烧至入味后出锅,一盘芳香 四溢的地皮菜烧肉也让胶东人口齿留 香,啧舌不忘. 晚清薛宝辰在 《素食说略》 中写 道: 以水发开,沥去水,以高汤煨之, 甚清f. 每以小豆腐丁加入, 以柔配 柔,以黑间白,既可口,亦美观也. 不假,让地皮菜和豆腐偎依,两厢借势高 温互抛媚眼,触碰、交融,你柔他柔,你 滑他滑,成就一款好味,两者倒也相得 益彰.照薛某人的法子,你抓半把发好 的地皮菜入锅轻轻翻炒, 加清水烧至 开锅,放小豆腐丁进来,磕两只鸡蛋, 捏一撮鸡精,撒几段韭叶,淋数滴香油, 好,出锅.你看,汤里轻快地漂着油花, 移着深绿的韭叶,当然还有微黄的鸡蛋 花, 黑褐色的地皮菜也在浅出开花呢. 嗅着芳馥的味道,你尝尝,乖乖!还没喝 呢,口水流出来了吧!守着这样一款好 味,我想,不仅在当下,不光在胶东,一 碗平常地皮菜蛋花汤该会让多少人欲 罢不能呢. 我抢在雨后的时光里,去老家西坡 照爷爷的法子捡地皮菜,期待着从中寻 一份亲情,觅几缕乡愁.嗅着野蔬地皮 菜的馨香,我猛丁忆起龚自珍的《暮雨 谣》: 暮雨怜幽草,曾亲撷翠人.林塘三 百步,车去竟无尘. 昔时,那些包括捡 拾地皮菜在内的若干往事已如烟散去, 曾经爱着我们或被我们爱着的人,让岁 月长河带远了、带走了,远去的距离,何 止是三百里?好在,地皮菜不老.每当夏 季恋了雨水,它会蓬勃生长,而乡愁和 亲情在这个季节也会更加顽强地鲜活 着. 两两蜀葵相背开 张金刚 一座拱桥、一弯河溪、一方广场、一 片瓦房,几声鸡鸣犬吠、几道秀险屏山, 远隐的山村寂静、安详.农家院外,火红 的蜀葵向阳绽放, 自然拢成花篱, 与民 居、蓝天相映成趣. 忽地,一群身着艳丽服饰、手持飘逸 绸扇的舞者,伴着悠远的《荷塘月色》点 燃了广场. 绸扇时而摇摆,时而高擎,时而两把 相背团成翩然花朵;
蜀葵丛丛簇簇、一派 绚烂, 成双成对的蜂蝶在花尖飞舞.舞者、老者,绸扇、蜀葵,一动一静,别有一 番滋味.瞬时,心中默诵起那句 翩翩蝴 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 .莫非,陆游 也曾偶遇如此这般恬淡、 和美的乡村画 景? 因蜀葵,诗兴起.唐代陈标的 能共 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令我对 这非同凡品,却又稀松平常的花卉,更多 了几分领悟. 蜀葵,也曾高贵、儒雅.两千多年前, 辞书之祖《尔雅》中,谓之 蔼,戎葵 .与 其亲族 扶桑 木槿 木芙蓉 ,曾地位 显赫,荣入汉代上林苑、三国铜雀台等皇 家园林.更有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的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为之代言,成为 蜀 葵花神 ,叹其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如蜀 葵般, 朝阳中随风起舞, 夕照中随风而 逝,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也更有 蜀葵入诗、入画、入药、入食,千古流芳, 世人对蜀葵之爱可见一斑. 蜀葵,更是朴素、烟火.因原产四川 而得名的蜀葵, 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适 应性.发源蜀地,却恣意播撒.每至一地, 便 乐不思蜀 ,扎下根来,广植于大江南 北;
且入乡随俗地多了 大麦熟 端午 花 斗蓬花 节节高 寿其花 等乡土 味儿十足的别称,大名却被淡忘.蜀葵不 思乡?兀自揣度,或因子孙遍布天下,他 乡已是故乡了吧!沟谷、河渠,平地、砾堆,寻常百姓之家,任意一地,皆可见蜀 葵郁郁葱葱、 娉娉婷婷的身影, 自荣自 花,给点阳光就灿烂,透露出特有的平民 气质. 因其生长开花随意潦草, 故有人 嫌处只缘多 , 有人却极为乐意与其亲 近,为邻为友,颇具人缘. 周小林用四年时间, 为爱妻殷洁打 造的梦想花园中,蜀葵最多.深红、桃红、 紫、浑白、深黄,各种颜色;
春庆、千叶、 五心、重台、剪绒,各式品种.繁花、馨香 中,周小林、殷洁在窗前暖阳里,相背而 坐,深情地朗诵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 了也一定很可爱…… 醒来觉得甚是爱 你 .就这样,他们携手走进了《朗读者》, 走进了每一位渴望浪漫的人的心里. 那日采风归来, 白大姐创作了一幅 蜀葵图,清丽、淡雅,登上了由我主办的 乡土文学期刊封面,很是抓人眼球.而已 至不惑之年的我,更愿活成一株蜀葵,静 开在乡野;
更愿如周小林夫妇一般,在房 前屋后种满蜀葵, 静看 翩翩蝴蝶成双 过,两两蜀葵相背开 ,宁静、淡然地陪 她、陪己看细水长流……
2017 年8月18 日 星期五 责编 张祚臣 美编 于欣冉 审读 王忠良 排版 王慧芬 [email protected]
11 七色石 ・ 连载 三长两短 源于古代葬俗 刘锴在中国民间, 三长两短 是一个很 不吉利的成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有 时还特指人的死亡.那么, 三长两短 为 何使人立马想到 死 呢?这源于古代的 一种葬俗. 在中国古代,土葬是非常流行的.采 用土葬时, 基本要用棺材盛敛遗体.古代,对棺材是非常有讲究的,棺材是由六 片木材拼凑而成的, 棺盖及棺底分别俗 称 天 与 地 ,左右两片叫 日月 ,这四 片是长木材;
前后两块分别叫 彩头 、 彩尾 ,是四方形的短料,合计共是四长 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去的,所以 是 三长两短 .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 棺束,缩二, 衡三;
衽,每束一. 这种记述较为简约,所 以后世学者孔颖达作了解释: 棺束者,古 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 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 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 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 两头合际处作坎形, 则以小要连之令固, 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 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 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这段话,译成现代文就是:古时钉棺 木时不用钉子, 而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 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儿,纵的 方向捆两道儿.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 向木板短, 三长两短 一说由此产生了. 衽 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处指连接 棺盖与棺底的木楔―― ―两头宽中间窄, 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 衽与皮条联用,为的是紧固棺盖,不使棺 材放入坑中而散开.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后来人们用铁钉 子来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