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向日葵8AS | 2019-07-03 |
而对伍尔夫来说, 贝尔对凌叔华的 描述, 却仿佛坐实并深化了伍尔夫对东方文明的想象: 我觉得东方人其实和我们流着一样的血, 都这样 安静、 隐忍而庄重 [3] .贝尔的亲友们对凌叔华的这两种感觉看似有别, 但无论是普罗菲尔带有民族偏 见的评头论足, 还是伍尔夫智慧而开明的沉思默想, 其实都未脱离西方中心观念下文化认同感的表达. 事实上, 凌叔华的文化身份和属性绝不会像贝尔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早期的中文写作中, 凌叔 华即表现出某种复杂性, 她既僭越了传统守旧的礼法, 却又与受西方个人主义观念影响的 五四 激进 风气保持了距离.鲁迅在评述她时一方面也用 大抵很谨慎 和 适可而止 来形容她处理中国家庭中 女性困境时的温婉态度, 而另一方面也认为她笔下 间有出轨之作, 那是为了偶受着文明之风的吹 拂 [4] .凌叔华的小说如 《酒后》 等确实在整体上反映了她对个性解放尤其是女性人格独立的渴望, 但 同时又流露了她对打破桎梏后个性自由限度的困惑.站在中西古今交汇点上, 凌叔华显得谨慎而理 性.而她对调适与平衡之美的注重, 则使她的小说张弛有度, 内蕴丰富, 让不同的读者在她建构的天 地里均可找到相应的阐释依据.这一特点在凌叔华后期小说包括 《古韵》 中也有同样的表现. 在1935年10月到1937年1月这一段与贝尔密切交往的时期, 凌叔华与贝尔共同英译了几篇自己 的小说[5] .虽然这不算是凌叔华的首次英语创作实践[6] , 但刊载在 《天下月刊》 [7] 上的那三篇译作, 对凌 个团体的第二代如诗人朱利安 ・ 贝尔等在继承了父辈自由主义立场和反叛的气质外, 更倾向于投入捍卫民主和文明的 行动.中国现代作家如徐志摩、 凌叔华、 叶君健、 萧乾等分别与这个团体的两代人有过交集. [1]朱利安 ・ 贝尔致母亲瓦内萨 ・ 贝尔的信 (11月1日、 11月2日) , 参见 〔美〕 帕特丽卡 ・ 劳伦斯: 《丽莉 ・ 布瑞斯珂的中 国眼睛》 , 万江波、 韦晓保、 陈荣枝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第
99、 109页. [2]埃迪 ・ 普罗菲尔致朱利安 ・ 贝尔 (1936年1月25日) , 参见 〔美〕 帕特丽卡 ・ 劳伦斯: 《丽莉 ・ 布瑞斯珂中国眼睛》 , 万江 波、 韦晓保、 陈荣枝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第104页. [3]弗吉尼亚 ・ 伍尔夫致贝尔 (1936年12月) , 参见 〔美〕 帕特丽卡 ・ 劳伦斯: 《丽莉 ・ 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 , 万江波、 韦 晓保、 陈荣枝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第109页. [4]鲁迅: 《现代小说导论
(二) 》 , 收入蔡元培等著 《中国新文学导论集》 , 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 第136页. [5]有案可稽的三篇是指 《无聊》 (英文标题意译为 《究竟有什么意思》 ) 、 《疯了的诗人》 和 《写信》 , 均刊载在 《天下月 刊》 上.三篇中尽管仅标示了前两篇为两人合译, 但从翻译风格看, 另一篇同样有贝尔的参与痕迹.帕特丽卡 ・ 劳伦斯 也认为这三篇是两人共同翻译并编辑的, 但她认为 这些都是朱利安在中国期间凌叔华创作的小说 (参见 〔美〕 帕特丽 卡・劳伦斯: 《丽莉 ・ 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 , 万江波、 韦晓保、 陈荣枝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第138页) , 则并非事
186 文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 2017/4・ ・ 叔华来说, 其意义还是非同寻常: 不仅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浪漫和文学的时刻, 还在于这些文本揭 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