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 2019-07-04 |
>
>
>
大 大红 红蜡 蜡手 手艺 艺仅 仅剩 剩一 一家 家人 人传 传承 承 胶州制蜡、 做糖瓜的传统老手艺依旧在, 想创新发展不容易 又来体验生活了, 快进屋 坐坐.
胶州市丰隆屯村制蜡人 刘启友热情地招呼记者. 今年 47岁的刘启友是该村制作大红 蜡手艺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个, 从开始跟叔伯长辈学习制 蜡到现在, 和大红蜡打了30多 年的交道. 走进刘启友的制蜡作坊, 一股浓浓的味道扑鼻而来. 这 是牛油的味道. 刘启友说, 只 有用牛油做的大红蜡才是最纯 正的, 点燃后从来不会 淌油 . 牛油的熬制必须恰到火候, 稀 了蘸不上, 稠了就结块. 拿起一对还未上色的半成 品蜡烛, 很容易就看见蜡烛切 面上一圈圈的 年轮 , 这就是 蘸蜡 的痕迹. 蜡芯卷好之后, 就一遍遍 放在熬制好的牛油里蘸, 不断 循环. 刘启友介绍, 蜡烛按照 大小不同要蘸不同的次数, 小 的蘸六次, 大的蘸十五次, 对手 艺的要求非常高, 一旦蘸偏了 一环, 就会越来越偏, 整支蜡烛 就歪了. 刘启友说, 他平均每 天制作300多对蜡烛, 一天就得 蘸蜡8000次左右. 蘸蜡只是复杂工艺中的一 项, 制蜡要先从选苇子开始, 选 苇子大有讲究, 必须要找硬的、 直的, 要不没法制成蜡烛. 选完 苇子就开始去皮、 烘干、 捋直, 然后在苇子上缠棉花, 俗话叫 擀芯子 . 之后还有平头、 上色、 写金 字儿等工序, 要做出一对好蜡 可是不容易. 刘启友说. 最年轻的制蜡传承人都47岁了 资金短缺知识面窄, 制蜡工艺没创新 丰隆屯村以制蜡而远近闻 名, 这一工艺有着150多年的历 史. 十几年前, 500户的村庄里有 近300户从事制蜡营生, 制作的 大红蜡独占胶州市场, 且半数销 往青岛多个区市, 而现在做蜡的 手艺只有一家还在传承. 在刘启友的记忆里, 制蜡的 黄金时期是在他小时候, 那时候 他跟着叔伯长辈们走南闯北, 蜡 烛最远甚至还卖到了济南. 那时候咱村里家家户户 都制蜡, 而且家家户户也都点 蜡. 刘启友说, 为了能让蜡烛 卖个好价钱, 他十几岁的时候 就背着蜡烛 扒火车 , 火车开 到哪儿就卖到哪儿. 我们在济 南连着卖了好几年, 销路一直 不错. 刘启友至今仍非常怀念 那个时候. 如今, 刘启友和堂弟、 侄子 合伙做蜡, 每年从进了腊月开 始干,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能够 制作1万对左右, 基本上在附近 大集上就能消化. 一个腊月大 概能赚30000元左右, 利润很微 薄. 刘启友说, 做蜡烛更多成 为了一种习惯. 我的脸就是蜡的质量, 很 多老人来买蜡只要看见我就觉 得靠谱. 刘启友说, 这几年一 直想尝试用机器制蜡, 创新一 下丰隆屯村蜡烛的制作工艺, 但因为资金短缺, 再加上自己 知识面比较窄, 这个想法一直 没有很大突破. 平常要忙农活, 只有腊月 才有时间制蜡, 就是想做也没 多少时间. 改动工艺, 制香加工用上机械 同样拥有传统老手艺, 胶州市谈家庄以制作黄香而闻名, 这个不足300户的小村庄因 为邻近大沽河而有着丰富的原 料, 制香手艺在村里传承了上 百年. 和制蜡的繁琐工艺不同, 制香因为工艺相对简单, 便于 机械化操作, 谈家庄依旧30多户 人家从事制香行当. 谈家庄村制香的最老手艺 是 高家香 , 高蕊告诉记者, 父 亲年纪大了, 她就和丈夫把手 艺接了下来. 我和丈夫对生产工艺进 行了改动, 尝试用机械加工. 高蕊说, 黄香质量好坏关键是 香料, 谈家庄近30家制香专业户 各有各的香料配方, 因为老父 亲以前是学医的, 添加的香料 是父亲专门配置的中药方子, 含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中草 药成分. 正因为如此, 高家的 双料 檀香 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 产品卖到附近的高密、诸城、胶南、 平度等十多个地方. 2011年之后, 东北、 河南甚至 韩国的客户慕名而来. 制香工艺 简单, 投资少, 灵活性强, 劳动强 度小, 卫生香的价格每捆2元到10 元不等, 利润1元到6元不等. 村里 的制香户年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