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此身滑稽 | 2019-09-11 |
每次见面相互熟稔地如同老 友般热切, 常获一点文化的馈赠, 常得一点专业 的点拨……这份真诚和收获, 让彼此踏实得未 曾感到半点生分. 2018年, 在一次出差的路上, 摄影大咖洋洋 老师闲聊中向我推荐了一本富有年代感的老开 本杂志, 说是不错, 讲的是 《安徽画报》 复刊的 事.洋洋老师在摄影圈内小有名气, 平素不喜言 语, 但为人重义气, 讲感情.他虽然比我小几岁, 但论专业, 堪为我的老师, 我也常邀请他到我们 系统做点讲座, 搞个宣传, 他总是乐意的, 且每次 看他的摄影作品, 都是一种学习和艺术享受. 说到 《安徽画报》 , 依稀记得当时他的兴奋 劲, 对画报复刊以及复刊后画报的变化, 洋洋老 师如数家珍.我不禁暗思, 终究是搞摄影的, 对 视觉艺术有着天生的敏感和青睐.一路上, 我一 直很认真地听他介绍.临了, 告诉我, 他现在既 是报社的摄影记者, 也担任着 《安徽画报》 的摄影 和编辑, 回去后他将向编辑部申请, 赠我一份全 年的画报, 让我多提宝贵意见.出于礼貌, 我没 有拒绝.可是, 说实在话, 当时内心挺不以为然 的.心想, 这都什么年代了, 互联网、 融媒体、 3G、 4G, 5G都不太遥远了吧, 许多传统媒体在纷纷选 择转型, 不少纸媒难以为继, 更何况是期刊杂志 呢!没有时效性, 当真还有人看吗?没有人看, 那它靠啥生存呢?一连串的问号落在我的心 上.抑或是没有见到这本画报的庐山 真容 吧, 我为这本刚刚复刊不久的杂志捏了一把汗. 随着时间的推移, 好几个月过去了, 再没提 及, 这件事也渐渐被淡忘.直到
2019 年新年伊 始, 一天刚上班, 突然手机 滴滴 两声: 您好! 您的快递已派送至单位门卫室, 请您尽快领取, 有问题请联系…… 屏幕上跳出一条短信让我 疑惑良久. 最近我好像没有上网购物啊?哪来的快 递? 我寻思着是不是快递员搞错了, 但禁不住 好奇心的驱使, 还是想着到门卫室看下.在门 卫室的桌子上, 一件四开本包装的牛皮纸上, 赫 然写着我的名字, 字迹很大. 没错, 是我的快 递, 而且看上去应该是一本书. 于是, 我欣然撕 开了外面的包装纸, 一本装帧考究而又十分精 美的杂志跃然眼前, 封面的栏头上 安徽画报 四个金黄大字灵动耀眼.往下是: 画说美好安 徽, 总第
232 期/创刊于
1958 年…… 只这一眼 便深深吸引了我.同时, 脑海里也快速搜索到, 是洋洋老师赠予我的文化 食粮 到了.于是,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画报, 内页估计是
100 多克 的光面铜版纸, 手感非常好, 透过浓浓的墨香, 从扉页到封底, 从卷首语到画报头条、 画报聚 焦、 特别报道, 从红耀安徽到风华正安徽……我 一口气将整本画报翻了一遍.当看到 画报
60 年, 芳华一甲子 这篇专题时, 让我了解了 《安徽 画报》 从创刊至今已有
60 多年历史, 其间历经 三次停刊、 复刊, 品味了
60 年来画报的墨迹留 香, 从追溯往昔中感受半个世纪以来安徽前行 的足迹. 一本杂志竟有如此的生命力, 我被深深震 撼了!且不论这本画报的形式和内容是如何的 新颖别致, 单从编辑思路和主题策划上来看, 便 是用心之作了.于是, 我彻底放下了先前的疑 虑…… 《安徽画报》 是一本贴近生活有温度、 有 成色的时代刊本, 她特有的年代感, 让人有一种 久违的亲切.我感谢洋洋老师的馈赠, 感慨画 报能在新媒体的浪潮中重新扬帆起航 (停刊了
9 年之后的
2017 年再次复刊) , 更为创刊者的智 慧、 复刊者的勇气点赞!这是一种卓越的政治 远见, 更是一种充分的文化自信! 加缪说过: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 就是把一 切献给现在. 致敬 《安徽画报》 !祝愿越办越好! 春游红杨 合肥 司雯 不写随笔已经多年, 近日芜湖西河古镇和珩 琅山一日行记.一路归来, 自是思绪万千, 提笔 记录这一日的行程, 老来观之, 想必亦有别样体 会.西河古镇坐落于青弋江畔, 地处芜湖县, 是 宣州、 芜湖 、 南陵三县交汇之点.因为四周通 衢、 水系发达, 从古到今, 多是商贾聚集之所、 货 殖转运之地.无奈时光荏苒、 白马过隙, 陆路渐 起, 水运凋敝.如今的西河渡, 亦失去了往日码 头车水马龙的景象.我便从这码头的西河渡, 踏 上西河镇的土地. 吴镇长和管委会向主任已等了许久, 互道 了见面的喜悦后, 便热情地介绍起了小镇的古往 今来.曾经繁华的路只剩斑驳陆离的青青石板, 多少代人踏在这青石板上去起转运输, 经年累月 的摩挲, 将这石板磨得锃亮, 在太阳的照射下隐 隐闪光, 石板, 也见证着古镇的兴衰.码头通往 镇上的路口, 以前曾经有个收税的关隘, 当地人 称之为 关门口 .曾几何时, 远眺青弋江上定是 连绵的商船, 水推水、 山挨山、 船连船, 上岸的货 物都聚在这关门口等着付税入关.我的记忆渐 渐模糊, 仿佛回到了初中所学的那篇课文 《多收 三五斗》 , 已分不清这里是万盛米行的码头还是 西河渡的关口. 进了古镇, 鳞次栉比的商铺老宅也见证着 西河曾经的辉煌.只是老宅每一层均下陷半米, 入店铺犹如进入地窖, 进入房间内水池环绕, 倒 映出天井的反光, 反而甚是亮堂, 我甚是不解. 后来询问了吴镇长, 才知道缘由.原来西河镇是 中华大地上唯一一个建在堤坝上的镇, 待到每年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之际, 勤劳智慧的西河人便 在家里堤上造堤, 来应对涨水的困境, 待水退去 后, 建造的石料就留在了原地, 久而久之, 家家的 石料不断地堆积, 便连在了一起, 户户的石料不 断地拓展相连, 堆的户多了, 也便成了路. 沿着拼起来的路缓步前行, 走到了个像门 楼的四角亭, 此处名为 旱桥 , 有亭毅然临于道 上者, 独此亭也.旱桥的由来也是和洪水有关, 一年年洪水的冲击, 一节节石阶的抬起, 不知到 了何时, 西河镇的人们发现他们天天出入的城楼 已经位于脚下, 而脚下的路, 已经变成了一个由 城门楼为桥墩的桥.吴镇长告诉我, 每年河水涌 来, 人们便在这门楼之外放下两层隔水闸, 隔水 闸外搁置砂土石块, 抵御河水的进攻.如今城门 口两道深深的隔水闸槽还清晰可见且沿用至今. 日转偏中, 行过中饭后, 我们便出镇, 前往芜 湖县第一高山――珩琅山.珩琅山地处芜湖县和 宣城宣州区交界处, 山为界山, 景区多属芜湖县这 边.名字不知不觉让我想起了逍遥派的 琅环玉 洞 , 于是对此地就特别的向往.远望珩琅山清秀 苍翠, 草木初长, 比冬天多了不少生机, 比夏天多 了些许温润, 比秋天又多了颇多活力.听说原来 此时, 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曾粉透了半边的山坡, 可 前几年盗采现象严重, 半坡的映山红已是不多, 只 有几株扎根于山石之中, 不禁想起了于谦的那句 立根原在破岩中 .镇里也启动了对映山红的保 护政策, 偷挖盗掘做出了从严的惩治措施, 相信他 年再来之际, 必定是岭上开遍映山红. 最高荣誉 合肥 日月
1998 年11 月29 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中 国记协正在举行 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评 选暨表彰颁奖大会 .我所采写的通讯 《司令员 致谢 当代红嫂 》 荣获二等奖.为此, 我作为全 国武警部队唯一的获奖作者出席了大会. 当我身穿一身洒脱威武的橄榄绿走上领 奖台时, 中央委员、 中国记协主席、 《人民日报》 社社长邵华泽为我颁奖.当他了解到我是来 自抗洪抢险一线, 而且是一个军兵种报社记者 时, 连声称赞: 好样的!好样的! 大会结束时, 他还兴致勃勃地走到我身边, 对工作人员说: 来, 给我们合个影. 《解放军报》 社总编辑于 顺昌将军也走到我的面前和我亲切交谈着: 小伙子, 是来自安徽的吗? 是. 小伙子不 错!能到人民大会堂领奖不容易.我也是安徽 人, 我为你感到骄傲. 攀谈中, 将军还盛情邀 请我去 《解放军报》 社做客, 我是闻宠若惊, 一 时都不知道说啥才好了. 第二天, 我如约而至, 一早就赶到了北京 阜外大街
34 号 《解放军报》 大院门口.这时, 将军也安排一位老乡记者在大门口等候, 我一 到, 那位老乡热情地把我领到将军办公室.将 军又是让座, 又是沏茶, 十分和蔼可亲.将军 开始时询问着家乡这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 况, 然后又十分关切地询问起家乡的灾情和驻 皖部队抗洪抢险情况.这真是依依故乡情, 他 乡盼乡音呀!
1998 年夏, 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 涝灾害.八百里皖江危机四伏, 险象环生, 益 公堤、 郭东大堤、 同马大堤、 广济圩、 无为大堤、 芜当大堤、 无为黑沙洲……告急不断, 危在旦 夕.武警安徽省总队奉命紧急调集
4000 余名 官兵奔赴八百里皖江各个战场, 奋勇抗击洪 水.为了能及时把安徽的灾情和抗洪抢险的 武警官兵先进事迹报道出去, 我作为主管全省 武警部队新闻宣传工作的总队宣传处副处长、 兼 《人民武警报》 社驻站记者深感责任重大, 在 我的主持和倡导下, 我调集了全总队的新闻骨 干, 分7个抗洪抢险新闻宣传小组, 每组1名负 责文字、
1 名电视摄像、
1 名负责图片, 共3人. 每组负责紧随一支抗洪抢险部队的新闻宣传工 作, 每组及时发回来自抗洪一线的报道, 再由我 坐镇指挥的 抗洪抢险新闻宣传基指 负责修 改、 把关、 送审, 再发往各大媒体.这样一来, 每 天全国各大媒体都能及时、 准确地把我们参加 抗洪抢险部队的战斗风采报道出来, 真正做到 了天天 报上有文、 广播有声、 电视有形 的强大 宣传态势.其中连续半个月时间, 几乎 《人民日 报》 《解放军报》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 《新闻与 报纸摘要》 节目、 中央电视台在 《新闻联播》 节目 都刊登、 播发我们采写的一条消息. 在抗洪抢险近两个月的日日夜夜里, 涌 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场面.武警部队司 令员杨国屏在江西九江指挥武警部队参加九 江段长江大堤决口封堵合龙战斗后, 挥师东 进, 又来到八百里皖江, 指挥部队抢险战斗. 我奉命前往采访, 采写了报告文学 《挥师锁大 江》 和通讯 《司令员致谢 当代红嫂 》 .这篇通 讯发表后, 很快就被评为全军好新闻二等奖, 同时又获得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二等奖的 殊荣.为此, 应邀来到了人民大会堂, 登上了 全国新闻最高领奖台. 抗洪部队抗洪一线立战功, 我率领的新 闻宣传干部也在后方立下奇功, 总队当年被评 为全国武警部队抗洪抢险新闻宣传先进单位 和1998 年度全国武警部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 单位, 我本人写的四篇报告文学分别入选 《浩浩 斗天歌》 《洪波卫士歌》 《安徽水灾备忘录》 《安徽 文学50年・报告文学 (卷) 》 等4本书中;
我的档 案里也载入第5个三等功军功章、 第7张 《人民 武警报》 优秀记者奖励卡片,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 是这一年, 我还获得了全国武警部队首届 十佳 优秀新闻工作者 荣誉称号. B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