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2019-07-04

12 公?

345 公尺或 12.345 公?.反之则叫做『化』 .如: 1.65 公斤可化成

1650 公克. 4. 某?的测?单位制?概? 4-1 认?甲普遍单位?及乙普遍 单位?的关系 4-2 甲普遍单位?及乙普遍单位 ?的化聚 5. 公式化概? 只有面积和体积??有此层次,此层次的要点是 用公式?描述一个特定的几何形体的体积和面积?.此层次包括

3 个阶段,以面积为??明如 下: (1) ?用乘法简化点算的过程(一个长方形被多少 个小正方单位所覆盖?). (2) 将平?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割重组成长 方形而求算其面积(此处包含进一步将多边形 ?割成几个三角形,求算这些三角形面积后,算出其和). (3) 将在(1)和(2)中求算面积的过程中,以公式描 述并将这些公式整合成一个概?.(在此整合 概?中,梯形是一般形,三角形可视为上底 为0的梯形,而长方形、平?四边形则可视为 上下底等长的梯形,在这种看法下,上述各 形的公式,其实是互通的). 5. 某?的测?公式概? 5-1 透过对某平面图形或?体的 分析综合,认?平面图形或 ?体上某?的求法 5-2 某平面图形或?体图形上某 ?求法公式的应用 资??源:认? ?与实测 的教材架构与能?指标,锺静,2001,国民教育,41(6),7. 换个角?看世界--我的自制?角器 -

27 - 在教材的编排上,有关角?的初步认 ?通常会在三?级出现,?过因为角?的 概?会同时涉及图形角、张开角和旋转角 三个部分,因此在三?级先教角?的认?、张开角的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而旋 转角与?角器的使用会延至四?级.此外 由於角?本身性质的关系,对於角?教材 的处?仅止於初步概?、间接比较及个别 单位三个阶段,并未涉及单位化聚及公式 化概?.当把上述的发展投射至角?的教 材时,?难发现许多的教材其实都忽?? 非标准单位角?的使用,教材的安排大多 是在三?级的时候进?角?大小的比较, 而在四?级时就直接带入?角器的教学. 这样的脉络安排显然?符合上述发展的顺 序与想法,但是角?的非标准单位又要怎 样做才可以顺?的和标准的?角器衔接则 是下一段要讨?的议题. 参、量角器也可以这样带入 一般课堂中由於教材设计的关系,?角 器的引入通常存有缺口,学生对於?角器的 使用也常止於工具性的t解,并未对?角器 的结构有较深入的认?.因此本节期将重点 置於讨?角?个别单位的引入与普遍单位 需求的引发,希望能对学生?角器的学习有 所助益.

一、动手折一折 这一个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在引入非标准的角?测?单位,需要准备的工具有 四边形的描图纸一张、剪刀一把、直尺一 把与铅笔一枝.首先将描图纸剪成适当大 小后对折,并以对折后折线的一端点为中 心点再折,经过对折三或四次后(太多次? 好对折),将对折后描图纸中心点的另一端 用剪刀减掉,摊开后使用铅笔与直尺描线 后即完成我们自制?角器初步的制作,作 法亦可?酌底下图

1 所示. ? 继续折 (A) (B) (C) (D) 图

1、 自制?角器制作?程 科学教育月刊 第324 期 中华民国九十八?十一月 -

28 - 自制?角器的出现是为?满足某些情境下比较角?大小的需求,在使用自制 ?角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讨?怎 样才是合?的测?方式,引导学生能?出 顶点应该要对准自制?角器的中心点,角 ?的一边应当与?角器的一条线对齐等, 之后再?出?角器的格子?目做为角?大 小的对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关 键是在角的顶点要对准?角器的中心,至 於底边要对齐哪一条线或者?测出?的角 ?非整?格子?目等问题,都是在上课过 程中与学生讨?的好材?,透过这些讨? 的过程学生会对角?测?的概?有较为清 晰的认?.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