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 2019-07-05 |
1989 年起开办私营 小铁铺时, 农村地区大多依靠人力生产劳 动, 家家户户都需要农具, 小铁铺生意非 常兴隆.如今, 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 大量手工农具都 马放南山、 刀枪入库 , 老邵的铁铺因此没了往日的热闹, 大多时 候只是为村民 拾遗补缺 , 为村民修理常 用的镰刀、 铁搭等农具. 而且, 不止他的铁铺冷清, 打铁这个 行业, 如今都已经成了旧时光的代名词. 与大多数老手艺人一样, 邵宝根同样没有 徒弟, 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他说, 很 多人想学这个, 看到这样的情景就不愿意 学了, 赚不到钱 . 农家土灶越来越少, 用木锅盖的也越 来越少, 现在乡邻们已很少看到张德祥的 身影了, 我这手艺, 大概也要失传了 . 这是他的叹息.徐祥全的修伞铺, 已经关 张, 不是因为他不想做了, 而是
92 岁的他 已经驾鹤西游, 而后辈们也没有人接手他 这个祖传手艺.他曾经说: 伞是每个人 都要用的东西, 大家有需要, 小店就开着 吧. 但这句话只能成为他的心愿了. 去年暑期, 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团的
6 名大学生调研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的生存现状, 发现大多数 非遗 传 人正面临年岁较高、 技艺断层、 收入微薄 和创新滞后等困扰.做调查的大学生们 收集、 整理了1080份调查问卷, 结果显示, 逾三成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只 知皮毛甚至毫不了解. 虽然潘仁官的制秤技艺已经成为 浦 东新区非物质遗产 , 从18岁起正式学秤的 儿子, 也曾经与父亲一起在秤铺做过2年. 但现在, 身为非遗第四代传承人的儿子, 却 已经改行干装潢;
孙女在读大学, 选的专业 跟制秤完全不沾边, 是服装设计. 面对着同样后继无人的境况, 徐建章 的打算是, 把店里不少祖上传下来的 老 古董 , 比如各种制秤工具、 校对 砝码 等, 捐给有关部门, 如果感兴趣, 可以搞个 古秤展示馆.徐建章说: 小小一根秤, 历 经数千年变化,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众多老手艺中, 制秤技艺无疑还算 是幸运的, 因为按照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 心主任、 新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玺昌的 说法: 列入了非遗, 就不会让它消亡. 王玺昌说, 浦东现在已有49项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对于区级非遗项目, 精 力主要就是在挖掘申报.已经入选的项 目, 则通过大型活动、 非遗展示馆等场所进 行展示, 让更多的人认识, 并开展非遗传承 大课堂, 请非遗传承人来讲课. 据悉, 目前新区非遗保护部门还正在 推进一些非遗保护举措, 包括命名非遗传 承保护基地、 命名一批非遗传习所、 制定非 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管理办法等.王玺昌 还酝酿着, 提出设立非遗专项保护基金的 设想, 让非遗保护的资金有长远保障. 相比那些列入非遗项目的老手艺, 没 有被列入的一些老手艺, 传承更是个问 题.对此, 王玺昌表示, 对于目前尚未列 为非遗的一些老手艺, 也将给予更多关 注, 把它们作为非遗项目储备, 在举办活 动时, 也尽可能邀请来参加, 丰富活动的 同时也更多宣传这些老手艺. 但面对老手艺制作的产品没有市场、 经济收入微薄, 从而没有人愿意学习传承 的现实困境, 人为的保护也只能让它们尽 力延续.王玺昌的建议是, 可以让这些老 手艺制作的东西向高端化、 可收藏的工艺 品转型, 进行设计包装, 由实用性转型为 装饰性, 与文化产业联动, 这样的市场方 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窘境.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蔡丰明认为, 传承是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 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当前, 由于传承人 的递减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使得上海城市 中许多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 处于后继乏人、 难以延续的状况.因此, 必须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民俗文化传承 机制, 加大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力度, 提高社会民众, 尤其是年轻人对于 民俗文化事业的认同程度, 以有效改变目 前这种民俗文化后继乏人的状况. 这些意见, 估计能让打铁师傅邵宝根 感到些许宽慰.因为他说, 之所以坚持到 现在, 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传承下去. 徐建章的秤铺, 已经因为媒体报道, 又重新生意兴隆起来.原本他的秤铺有 时一天一杆秤都卖不出去, 所以打算春节 前关门了, 但最近他突然发现, 来买秤的 人多了. 报道我的新闻刚播出的几天, 一 天能卖出几十杆秤, 最近每天也能卖出十 几杆. 徐建章说, 除了街坊邻居, 还有很 多从市区远道而来的顾客, 甚至还有台湾 客人来买, 大部分都是送人, 因为上海人 搬家时, 屋里放杆秤寓意称心如意. 所以, 他决定, 秤铺继续开下去, 起 码最近一年内不会关, 免得有人大老远来 却买不到. 不过, 欢喜的同时他还忍不住 担忧: 就怕时间长了, 人们的新鲜劲儿过 去, 杆秤又卖不动了. 本版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