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山南水北 | 2019-07-05 |
含4-8个氯原子的化合物有毒,其中毒性最强的是2, 3, 7, 8- 四氯二苯并二f英(2, 3, 7, 8-TCDD),动物实验表明2, 3, 7, 8-TCDD对天竺鼠(guinea pig) 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1 pg/kg,是迄今为止发现过的最具致癌潜力的物质,所以有人把2, 3, 7, 8-TCDD称作为 世纪之毒 [6] .但是,若不仅2, 3, 7, 8位置上含有4个氯原子,其他4 个取代位置上增加氯原子数, 则其毒性将会有所减弱. 由于环境二f英类主要以混合物形式 存在,在对二f英类的毒性进行评价时,国际上常把不同组分折算成相当于2, 3, 7, 8-TCDD 的量来表示,称为毒性当量(Toxic Equivalent Quantity,简称TEQ).为此引入毒性当量因 子(Toxic Equivalency Factor,简称TEF)的概念,即将某PCDDs/PCDFs的毒性与2, 3, 7, 8-TCDD的毒性相比得到的系数.样品中某PCDDs或PCDFs的浓度与其毒性当量因子TEF的 乘积,即为其毒性当量TEQ.而样品的毒性大小就等于样品中所有TEQ的总和[7] . 有机物燃烧时与无处不在的氯离子生成氯代甲烷和有机氯化合物, 因此自然界的燃烧过 程有可能生成二f英.Bumb曾提出自然燃烧形成二f英的观点[8] .Nestrick和Sheffield等的 研究证明森林大火可能是早期环境中的二f英的主要来源[9] [10] , 因此有理由相信环境中的痕 量二f英很早就存在[11] ,据估计自然界中生物燃烧向大气释放的二f英占大气总沉降量的 3%[12] ,因此二f英的自然来源并不大.对湖底污泥中的PCDD/Fs研究结果表明在1935年前, PCDD/Fs没有大范围出现过[13] ,从1935到1970年之间PCDD/Fs的增加量是1935年以前的25 倍[14] .美国EPA估计环境中的二f英来源主要是人类的活动[15] ,大致有以下几种: (1)烧结及有色金属冶炼.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烧结和有色金属冶炼是二f英第一大 排放源. (2)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焚烧时生成二f英类.调查表明,城市固体废物以及含 氯的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 五氯酚、 聚氯乙烯等焚烧时排出的烟尘中含有PCDDs和PCDFs,
4 其产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它是由于含氯有机物不完全燃烧通过复杂热反应形成 的.例如,多氯联苯(PCBs)广泛使用于变压器、电容器和油墨中,这类物品的燃烧,特 别是油墨和含油墨的物品混入生活垃圾进入焚烧厂, 它们在不完全燃烧的条件下, 将会产生 PCDFs.五氯酚是一种木材防腐剂,经防腐处理的木材及其木屑、下脚料等,在加热制成合 成板或焚烧时,也会产生PCDDs和PCDFs.聚氯乙烯(PVC)被广泛用于电缆线外覆及家用 水管等,遇火燃烧亦会产生PCDDs和PCDFs. (3) 含氯化学品及农药生产过程可能伴随产生PCDDs和PCDFs.其生成条件为温度大 于145℃,有邻氯酚类物质,碱性环境或有游离氯存在.苯氧乙酸类除草剂、五氯酚木材防 腐剂等的生产过程常伴有二f英类产生. 目前, 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削减此类化学品的 生成和使用, 如美国已经全面禁止2, 4, 5-三氯苯氧乙酸的使用和限制木材防腐剂及六氯苯的 生成和使用,以减少二f英类的环境污染. (4) 在纸浆和造纸工业的氯气漂白过程中也可以产生二f英类, 并随废水或废气排放 出来. 以上四种过程均可导致环境二f英类污染,但其贡献大小不同.另外,还存在其他一些 二f英类排放源,如燃煤电站、火葬厂、抽烟、含铅汽油的使用等,是环境二f英类的次要 来源,也有的科学家认为任何燃烧过程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二f英. 目前对固体废物中二f英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垃圾焚烧后飞灰中的二f英.近年来,我 国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量大规模增加,据统计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