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 2019-07-05 |
36 ・ 江汉大学学报 总第 29卷我,发出自己的声音 , 使所有的人物不论其在知识 、 权利、地位、金钱等等方面拥有的多少而都显露出自 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尊严 、 愿望等等谱成的声音 ,使 主体和主体以生存、 生命的权利与名义发出话语,使 主体和主体之间形成生命的对话, 从而使作品进入 复调的艺术境地 . 读莫言的作品, 我们常会对于作者对人物的内 心 ,对人物细微深刻而又往往极其隐蔽、 并且稍纵即 逝的主体性生存体验准确捕捉的才能感到惊讶 .有 时即使读一两句描写, 我们也能感受到莫言作品渗 透到细胞、 基因的对话的喧声, 甚至在对场景、景物 、 植物的描绘中这种对话的喧声也无处不在.如 《红 高粱》一开始 ,父亲与奶奶告别 : 奶奶对我父亲说: 豆官, 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 吭声, 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 嗅着奶奶夹袄里散出的 热哄哄的香味, 突然感到凉气逼人. 就这不经意的一句中 ,父亲其实感受到了多重 对话 : 奶奶的, 这是热哄哄的香味.其实即使在 奶奶这里发出的也并非单一的话语.另一重可以说 是一种未出场的存在发出的话语 .因此, 父亲感到 凉气逼人. 莫言常常好像孙悟空钻入了人物的内心,是一撮 毫毛吹出了千万个孙悟空而潜入了人物的每一器官 和部位,而且在一部作品中他不是潜入某个主要人物 内心 、 内部,而是潜入所有人物内部,谁出场就钻入谁 的内心,因此,我们读他的作品,我们也就能 披文以 入情 地进入每个人物的内心和身体, 感同身受地体 验到人物生命存在的真实的、 切身的境况, 被它的主 体性 、 生命主体精神所感染、 触动, 从而心生理解、同 情与尊重,产生相互间的对话.但莫言不是在依照对 话理论来构思作品的.这里的根本恰在莫言始终尊 重了每个人物的生命主体性,意识到并尊重到每个人 物灵与肉统一中存在的那个永不止息的自我源泉 ,倾 听到了这些生命泉流的自己的声音,体会到这些生命 的感受、 体验与反应,从而活脱脱地将之形诸了文字. 因此 ,发现并尊重生命、 尊重每一个生命主体,必然会 达到真正的对话 、 复调的艺术境地. 三 、笔触中的 复调 如果说在总体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和莫 言的复调有什么不同的话 ,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 复调是显著形态的, 经常是以言论的方式长篇大论 地出场 ,而莫言的复调是隐微的 、 隐蔽的.一个是大 树之间的对话 ,一个是幼苗之间的对话 ,然而对揭示 生命主体的存在境况和精神境况的深刻性来说, 他 们殊途同归,不分大小, 而且就诗学的意义来说也不 分伯仲. 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是显著的而莫言 的是隐蔽的呢 ? 这是因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 常常是知识分子型的人物, 他们是好言语、好谈论 的, 因此, 对话在时空中的展现是明摆着的、唇枪舌 剑般的,而莫言的人物大多是处于生存底线的体力 劳动者或非知识型人物 ,他们大多讷于言语 ,或者他 们即使不讷于言语, 也不喜欢 快意空谈 , 坐而论 道.他们往往是直接用身体和行为说话 ,而非滔滔 不绝的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