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 2019-07-06 |
national reconnaissance program;
geochemical mapping;
applica- tion 第六期 谢学锦等: 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卅年
701 区域化探扫面计划自
1978 年至今已经进行了
30 年, 但主要工作是在
2000 前完成的, 在21 世纪 已进入尾声.这是地质系统在如此长的时期内一直 都在进行的一项调查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的大科学 计划.其在当今更确切的提法是 全国性地球化学填 图 .它为国内外地球化学填图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 表明新的思路 与方法技术重大突破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超前的思路必须与方法技术的进步密切结合.超前 的思路往往可以推动方法技术早日取得重大突破, 但方法技术跟不上, 超前的思路难以实现, 而方法 技术的重大突破又能取得大量的新信息, 发现大量 新现象, 从而导致新的思路与新的理论的诞生.中 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设计时的创新思想、长期执行 该计划所积累起来的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 许多研究与勘查计划, 在彼此互动的历程中, 为国 内外地球化学填图的思路与方法技术作出了极大的 贡献.
1 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1.1
1978 年前国外区域化探概况 国际上的区域化探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最早 的是苏联的 Solovov 与Mellor 于1950 年在哈萨克斯 坦中部开展的1:50
000 土壤金属量测量工作(Цареградский., 1961).当时开展这项工作的思路是 先进的, 因为它试图摆脱化探在矿产勘查中的从属 地位, 而欲使之在普查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他们以
500 m*50 m 的网度采样分析(平均采样密度为
80 个/km2 ).当时的半定量光谱分析方法也是胜任的, 足 以发现一些普通成矿元素如 Cu、Pb、Zn 在矿附近 的强异常, 故而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但苏联接 着推行的 1:200
000 路线金属量测量, 采样密度大致 为5个/km2 , 这样的采样密度使当时的半定量光谱 分析方法对一些成矿元素的含量在大部分样品中都 不能检出, 其严重的系统误差也使想试图使化探成 为战略性方法的好思路难以实现.
60 年代 Hawkes 和Webb 提出 制作元素变化图 与制作各种土壤类型图、岩石类型图、构造图和变 质作用图一样, 也是研究地球的一种方法 (Hawkes and Webb, 1962).这一思路为区域化探开辟了广阔 的发展前景. 从50 年代后期开始, Webb 及其同事根据他们在 非洲许多地区的研究成果提出采集水系中的细粒沉 积物, 其中的元素含量可近似于其在上游汇水盆地 中岩石或土壤中的平均含量(Webb, et al. 1964).其 后在世界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研究结果得出了类 似的结论, 这使得矿业界得到很大利益, 它们可以 用较稀密度采样, 用灵敏度高的方法分析少数他们 欲找寻的成矿元素, 这就增大了发现机遇, 降低了 发现的风险及成本(Meyer, Theobald. and Bloom, 1997). 但Webb 等的研究目标并不仅限于找矿, 他认 为如果同时分析水系沉积物中的多种元素将为基础 地质, 农业, 及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Webb, Nichol and Thornton 1968.;
Webb, et al., 1973).这就 引入多元素地球化学填图的新概念.样品中多种元 素的分析是多元素地球化学填图的核心技术.70 年代, 西方国家的分析技术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 一些自动化程度高、能同时分析数十种元素的高精 尖仪器, 如直读式光谱仪、ICP 光源直读光谱仪、X 射线荧光仪及中子活化分析仪器等引入勘查地球化 学工作后, 认为进行大规模地球化学填图的时机与 条件已经成熟(Plant, J. and Rhind, D., 1974.), 才开 始了一些正规的填图计划. 到1973 年出版了北爱尔 兰地球化学图册(Webb. et al.,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