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2019-07-06

1978 年出版了 英格兰威尔士的地球化学图册(Webb et al., 1978). 英国地质调查所

1978 年出版了舍得兰群岛地球化 学图集和奥克莱地球化学图集(1978a, 1978b).由于

1973 年的石油危机, 美国和加拿大都开展了全国铀 资源评价计划, 其中包括以水系沉积物及湖积物测 量为主的区域化探计划(Ferguson, R. B. and Price, V., 1976).西方矿业公司的勘查地球化学家在研制测定 单个或同时测定少数几个元素的比色或原子吸收方 法时, 对方法的灵敏度或检出限甚为重视;

但政府 机构对于国家性地球化学填图中使用的多元素分析 方法却忽略了这个问题.原因是经费不足以支付更 多人力.在这种情况下, 于是信赖可同时测定数十 种元素的大型仪器.并认为虽然个别元素信息量不 足, 但可由多元素信息得到补偿.但他们未看到这 些仪器虽然对许多地壳丰度值很高的元素具有地球 化学填图并不需要的过高的灵敏度, 而偏偏对一些 在找矿与环境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痕量和超痕量元素 (如Au、Ag、Hg、Se、Sb、Mo、W、Sn 等)的灵敏 度严重不足. 在数据处理与制图方面, 计算机已成为所有学 科必需的工具, 地球化学填图亦不例外. 1.2

1978 年前我国区域化探概况

1956 年, 由中苏合作队在南岭、大兴安岭及秦 岭地区进行的 1:200

000 区域地质调查中顺便开展 了同比例尺的路线金属量测量, 其后在每一幅 1:

702 地球学报第三十卷

200 000 区域地质填图中都同时进行了同比例尺的 路线金属量测量工作. 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在开展区域性水系沉积物测 量, 谢学锦认为, 西方的研究已经表明, 土壤样品 中的元素含量只代表一个非常局部的情况, 而每个 水系沉积物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则可近似代表整个上 游汇水盆地的平均值, 故正式建议开展水系沉积物 测量, 以代替 1:200

000 金属量测量.但当时强调学 习苏联, 该建议未被采纳. 直至苏联专家 Κрасников 来华大力倡导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后, 才批准了这 方面的研究项目.例如

1958 年起, 由物化探所的李 善芳、吴承烈等人在南岭地区的湖南郴县东坡一带 及广东北部曲江大宝山一带等五个地区开展了历时 三年的 1U5 万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和 1U10 万的水化 学测量化探工作方法研究(李善芳, 吴承烈, 1959). 与此同时, 邓文勋在川西北, 王俊在川西南也开展 了1U5 万及 1U10 万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实验. 1960-1962 年, 地质部综合物探大队(1964 年并 入物化探所)先后有李廉清、李家骥、吴承烈、林存 山和伍宗华等在跨河北、辽宁、内蒙的燕山地区约 8.3 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开展了 1:200

000 的区域化探.这是我国最早按照国际分幅 进行的、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的专门区域化探, 并 首次以地质资料为基础, 利用以物、化探资料为主 的综合信息编制了大面积、小比例尺(1:500 000)的(Cu-Pb-Zn, Cr)成矿预测图(吴承烈等, 1965).

1960 年, 四川省地质局物探大队的 朝铭等在 米易幅东部宁南地区

900 km2 范围内进行试验, 米 易幅 1:20 万区域化探工作也就由这里开始.

1964 年 采样、分析与制图工作全部完成.圈出各类异常

86 处, 正认真进行异常查证工作.成为当时区域化探 质量最高的样板. 这导致谢学锦于

1965 年专程赴四 川调研米易幅取得的经验.尽管当时杨泗麟等对样 品进行的水平电极撒样的半定量光谱分析完全符合 当时规定的质量要求, 并与当时国际上的区域化探 分析水平不相上下.但谢学锦在调研报告中仍首次 指出区域化探今后要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在于分析 技术的革新, 即必须从快速半定量光谱分析转向快 速定量光谱分析.并使用原子吸收, 比色........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