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 2019-07-06 |
下古生界晚期生烃强度大的地区主要属于早期 ( 晚白垩世 以前) 沉降幅度小、晚期 (晚白垩世以来) 沉降幅度偏大的地区 [ 5, 7] . 1.
2 地质结构分区命名原则 一级结构单元以大区域地理名称命名,二级结构单元的命名是地名 + 沉降期 ( 早、中、 晚) + 印支面埋深 (以3000m 为界分为深、浅) + 构造变形类型. 1.
3 地质结构分区依据 1. 3.
1 基底性质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基底由前震旦系组成,具有双层基底结构.下基底构造层为晚 太古代―早元古代结晶变质岩系,仅分布于南黄海―苏北盆地东部地区,组成了下扬子区中 央稳定结晶基底;
上基底构造层为中―晚元古代中―浅变质褶皱岩系,构成了本区褶皱变质 基底,围绕中央结晶基底广泛分布 [ 8] .基底构造层的不均质性对海相中、古生界的改造与 保存具有重要影响. 1. 3.
2 构造变形特征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强烈的改造、变形主要发生于印支―中燕山运动期间,构造变 形主要以逆冲、推覆和褶皱为主.依据卷入地层时代、滑脱面位置及构造变形强度等将研究 区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变形划分为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和稳定型
3 种类型,其中盖层滑 脱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古卷入型、志留系滑脱型及简单冲断型等
3 种类型 (见表 1). 表1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变形类型及特征 Table
1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or marine Mesozoic-Paleozoic erathem in Lower Yangtze region 变形类型 构造层 滑脱层 变形期次 分布 盖层 滑脱型 简单冲断型 志留系滑脱型 下古卷入型 上古生界 下古生界 无S1 g、P1 ~
2 l、T1 q C -
1 印支―中燕山 苏北东部、南黄海北部 苏南 苏北西部、东至、安吉、江山、常山 基底卷入型 稳定型 基底 ( 包括震旦系) Z1 或AnZ 加里东、 印支―中燕山 滁州、张八岭、宿松、怀宁、祁门、 歙县、杭州、上海 无 印支―中燕山 南黄海中部 基底卷入型构造主滑脱层多为下震旦统黄虚组、雷公坞组的千枚状泥岩或炭质板岩,卷272第2期李亚辉等: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地质结构分区及其油气勘探选区意义 入变形的地层以中、新元古界和古生界为主.构造变形强烈,主要以叠瓦状逆冲推覆及褶皱 为主,往往将基底及下古生界逆冲推覆至地表,形成一系列紧密背斜、向斜构造 [ 9] .研究 区滁州―张八岭褶皱冲断带、怀宁―宿松褶皱冲断带、祁门―歙县褶皱冲断带及钱塘江褶皱 冲断带即属此种类型构造.张八岭褶皱带主要由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组成;
滁州褶皱带由南华 系至志留系组成;
祁门―歙县褶皱带由中元古界蓟县系―长城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组成. 基底强烈的褶皱变形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 [ 10, 11] ,但印支―早燕山期的叠加改造,使得其褶 皱更加紧密,空间缩短加剧 [ 11] . 下古卷入型构造主滑脱层以下寒武统碳硅质泥页岩为主,变形的主体层位包括下古生界 和上古生界.构造变形强烈,断层具浅陡深缓、前缘逆冲的特点;
断层上盘推覆片体多为由 震旦纪灯影组至奥陶系组成的一系列线状紧密斜歪―倒转褶皱及由倒序地层组成的背、向形 构造 (见图 1),局部地区见海相中、上古生界逆掩于其下.研究区巢湖褶皱冲断带、苏北 褶皱冲断带、宁镇褶皱冲断带、泾县―青阳褶皱冲断带、东至―黄山褶皱冲断带、宁国―绩 溪褶皱冲断带即属此种构造. 图1巢湖市银屏山地区构造剖面图 ( 示下古卷入型构造) F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