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 2019-07-06 |
认识自然小调的基本结构, 对比大、 小调的音阶结构和表现特点. 3.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中外声乐、 器乐作品, 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作者和 相关文化有所了解;
能根据歌曲的情绪要求, 自信地演唱和做简单的挥拍等形体 动作. 4. 能够运用力度、 节奏、 节拍、 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介绍
(一)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铜管乐) 铜管乐《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由作曲家罗浪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原 歌曲由公木作词、 郑律成作曲, 当时取名为《 八路军进行曲》 , 后因传唱广泛, 在解放 第二单元战士的歌31战争时期被改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新中国成立后, 于1
9 8 8年7月定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这首歌曲节奏铿锵有力、 音调气势磅礴, 很适合用铜管乐 表现, 因而又被改编为铜管乐曲.乐曲为 C大调, 开始两小节似冲锋号角的引子, 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英勇善战、 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 紧接着主题连续出 现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使乐曲的基调显得十分坚定有力、 具有英雄气概, 集中表 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及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揭示了人民军队由弱到强、 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附谱: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 铜管乐)
3 2 音乐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
(二)歌曲《共青团员之歌》 这是苏联话剧《 路途的起点》 的一首插曲, 作于1
9 4 7年.1
9 4 1年, 德国法 西斯发动了侵苏战争, 苏联人民为保卫祖国, 纷纷走向战场.剧中, 当出现亲 人们送别即将踏上征途的儿女时, 共青团员们唱起了这首感人的歌.歌曲的 音乐风格使人联想起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那些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进行曲, 给 人以极大鼓舞.此歌结构为 A+B+B '
, 用小调式写成, 歌曲开始是具有号召 性音调的引子, 接着以激昂的音调、 规整的节拍、 行进的速度呈现了青年告别 母亲、 慷慨悲壮的出征场面. 瓦・索洛维约夫 - 谢多伊(
1 9
0 7-1
9 7
9 ) 苏联作曲家.生于彼得堡, 从小学 习吉他和钢琴, 十月革命胜利后, 先后在苏联中央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和列宁格 勒音乐学院学习, 自1
9 3 6年从事创作活动.作品有器乐曲和芭蕾音乐.卫国战 争期间, 创作了许多爱国歌曲, 战后写了许多抒情歌曲, 并为许多电影配乐.代 表作有《 拉起我的手风琴》 《 海港之夜》 《 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 《 共青团员之歌》 《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等, 被誉为 歌曲大师 .
(三)欣赏《打靶归来》( 男声合唱) 《 打靶归来》 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 是连队的战士们打靶训练归来的 路上、 去食堂吃饭的路上经常唱的歌.歌曲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 ―简练朴实、 贴近生活、 旋律优美、 易于传唱, 所以这首歌备受战士们欢迎. 歌曲的单旋律为 F徵调式, 拍, 主题结构是一个六句式单乐段, 前四句 中 和 两个音在旋律中反复出现, 增强了歌曲的民歌风格.第二乐句和 第四乐句结尾相同, 前后呼应, 后两句为补充发展.歌曲的节奏与战士们的口 令节奏相符, 虽采用了步伐节奏写成, 但是缺少了进行曲的附点节奏和切分音 的力度推动, 反而增强了旋律的活泼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打靶归来的喜 悦心情. 两段歌词前后呼应、 一气呵成.第一段的写实与第二段的写意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臻于完美化境.歌曲旋律的清新优美不言而喻, 创作手法也新颖别 致, 独具匠心.歌中根据 旋律的音名 所加的衬词和末尾的 口令 , 都充分地 展现了革命战士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的战斗风貌和乐观精神. 咪索拉咪索, 啦索咪多来 一句, 已成为中国人在心情愉快时脱口而出的经典乐句! 合唱改编从声音的模仿、 力度的变化、 声部叠加处理等方面丰富了歌曲的表 第二单元战士的歌33现力, 更加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的乐观主义情怀.歌声未起, 首先听到的是由人 声和小军鼓合成的军队整齐的行进步伐, 由远至近, 歌声响起, 你会在脑海中浮 现出打靶归来的战士满怀喜悦、 意气风发地向你走来, 虽然歌声很遥远, 但是很 清晰, 当合唱接近尾声, 整齐的步伐渐行渐远, 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王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