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苹果的酸 2019-07-11

明末,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已普 遍种植番薯. 番薯虽不起眼,但在中国历史上却起了 不小的作用.由于番薯能在较为贫瘠干旱的 山地、杂地种植 ,不但促进了山区的开发 , 丰富粮食品种,而且在饥荒之年,番薯补充 食物的缺乏,更是救命无数.在古代,番薯 还与为官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俗话说: 当 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这句脍炙 人口得如同番薯一般的 土话 ,道出了为官 之道和老百姓对官员的价值认可. 番薯是很普通的食物,有趣的是,在福 建省龙海市至今流传着两个古代 番薯县令 的故事:一个是郑玉振,清乾隆年间进 士,任山西和顺知县时,为济荒年,教民引 种番薯,活人无数,百姓称之为 番薯县令 ;

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余应桂. 余应桂是明末江西都昌人,万历四十七 年(1619 年) 进士,历任武康、龙岩、海澄 等县知县,迁监察御史、湖广巡抚、兵部右 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其人其事列 入 《明史》 . 明崇祯元年 (1628 年) 余应桂在海澄担 任知县时,与番薯结下不解之缘,有关他与 番薯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那时海澄(今福建龙海) 经济萧条,苛捐杂税繁重,而 且经常受到海寇侵扰,百姓苦不堪言.余应 桂受命于此时,是啃硬骨头来了.他七月到 任,正值闽南 三伏天 ,天气异常炎热.古 代官员莅任履职时,很少有不讲排场的,而 余应桂却是轻车简从.他的作风让当地许多 官吏豪绅深感意外,甚至有人感到忐忑不安,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假象.老百姓则抱 着观望的态度,希望他是一位好县官. 余应桂到任后,首先在海防建设上下功 夫.当地方言说 吃番薯,看势面 (意为判 断形势,三思而后行) ,面对海盗猖獗,海氛 不晏,他认真调查,做足了功课之后,拟定 方略:一方面清理军中旧习,整顿军纪,提 高战斗力;

另一方面加紧建设军事设施,扩 建大泥和溪尾二铳城,严令水兵把守,注意 观察敌情;

同时,在两个铳城之间还建有腰 城,使东西两个铳城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 整的海岸防御体系.余应桂的功夫没有白费,铳城建成后,先是击败海寇李魁奇的进 犯,之后又用大泥铳城大炮击沉海寇十多艘 贼船,甚得民心,兵民无不称颂. 史载,余应桂 为人明敏,善剖决事,事 无大小,立可决断 .一次,有两平民发生纠纷 而告官,余应桂听完双方陈词,沉思片刻后, 即做出剖断,对其中一人施以杖刑,以示警 戒,原因是这人在争斗时动了刀子.百姓明 白县令的良苦用心,额手称庆.俗话说 君 子动口不动手 ,有时口角纠纷是难免的,但 如果诉诸暴力,这是余应桂所不能容忍的. 余应桂任海澄知县的三年里,生活起居 一切从简 .为了怕县里冗员增加经费负担 , 他 莅任三载,不挈家,无仆婢 .公务再繁 忙,日常起居不依赖下人 ,始终清廉自守 , 不逾矩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据县志记载 , 余应桂 日所餐者,多用番薯,曰适口中耳,且可代匮,或啖不弃皮,其廉价又不可 及矣. 堂堂知县,三餐伙食不仅无鱼无肉, 且以穷苦百姓才吃的番薯代粮 ,更有甚者 , 余应桂怕浪费,还常常连番薯皮也吃掉.为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 番薯县令 .2014 年,在他的家乡,都昌县纪委铸造了一个警 示钟,其上刻写当地名人事迹铭文,其中就 提到了余应桂饥啖番薯而不弃皮之事,以此 警示后人,尤其是为官者应当珍重名节、艰 苦朴素. 番薯虽小,却可拯救苍生.为官者无论 居于何位,均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苍 生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中国最早的家书实物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记者: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家书 的,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家书是什么? 张丁:中国人写家书的历史很悠久,应 该是从家庭产生就开始了.家书是人们传递 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人类有了家庭,有了固 定的居所,就开始产生了家书.不过早期的 家书并不是文字写成的,可能是口信、符号、图画、声音、烟火等,后来人们发明了 文字,家书开始用文字书写了,一直发展到 各种音视频组成的电子信.这就是家书的发 展史,可以说经历了符号信→图画信→文字 信→电子信这几个阶段.我们现在就处于文 字信向电子信过渡的阶段.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