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苹果的酸 | 2019-07-11 |
1975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郊睡虎地
4 号墓出土木牍两件,两面均墨书秦隶,内容 为从军出征的士卒黑夫、惊兄弟俩写给家里 的信,信中向家人叙述从军征战情况,并向 母亲索要衣物和钱.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 现的最早的实物家书,也是最早的实物书信,在书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行文风格上看,这两封书信已具有称 呼、正文、祝颂语、落款、时间等一封完整 家书的基本架构.据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 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 年.因此,至迟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出现较为成熟的家 书传递现象.那时,受竹简、木牍、缣帛等 书写材料和传递条件的限制,家书并未普及. 家书文化不会消亡,将会以一种新形态存在 记者:我们今天提到家书的时候,一定 首先想到的是纸和笔写就的家书,这也是今天家书收藏的主体,不过随着通信的发达,现在用纸和笔写家书的人大为减少,有人感叹家书这种文化在萎缩、流失,您如何看? 张丁:确实,家书文化正在萎缩.严谨 一点说,是传统家书正在急剧萎缩,甚至消 亡.也就是这二三十年的时间 ,电子邮件、 短信、微信等新的通信方式轮番登场,快速 发展,传统家书文化已经退出人们的日常生 活.可以说,现在已经从书信时代进入了微 信时代,虽然都有一个 信 字,但是内涵 已经大不相同.这种变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趋势,谁也无法阻挡.但是,我们要看到基 于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语音、视频等新的通信方式等于是家书 的新形态,它们的功能与传统家书一样,所 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书文化不会消亡,它 会以一种新形态存在. 问题是人们在这种快速的转变中感到怅 然若失,人人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上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更加便捷,实际 上是疏远了,往常的见面交流变成了一句短 语、一条语音,甚至是一个符号,稍纵即逝,那种掏心掏肺的感情交流没有了,亲情 何在?友情何在? 面对快速发展中的普遍焦虑,传统文化 能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给了 我们答案,中央也发出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通知.在传统文化的诸多门类 中,家书无疑是颇具特色的一类.因为家书 从表面上看是信息沟通的载体,实际上还是 情感的传输通道,是可以进行深度交流的广 阔空间,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强有力纽带.家 书文化还是伦理道德和传统美德的活化石 , 与近些年广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 脉相承,事关家教家风,具有经世致用的时 代价值. 与此同时,通信方式的变革也给我们抢 救遗产、挽留传统提供了机遇.谁承想,传 统家书绵延了数千年,到了我们这一代却戛 然而止,不幸耶?幸耶?我们有幸赶上这个 大变化的时代,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历 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因此在国家提出文 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提出 了 抢救家书 的倡议.我们有幸参与其中,担任传统的接续者、历史的连接者,我 们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收藏普通人的家书,保留一份温暖的记忆 记者:我们刚刚提到了家书收藏,我很 好奇当时是什么机缘促使您投入到家书收藏 与研究中的呢?能介绍一下国内家书收藏的 情况吗? 张丁:家书收藏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名 人家书,另一块是普通人的家书.前者的收 藏历史非常悠久,后者则长期没有受到关注,不仅信札收藏者没有把它当回事,就连 家书作者和保存者也普遍没把自己的家书当 回事.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原因在 于一场抢救民间家书的文化项目,这个项目 也是我与家书收藏结缘的开始,可以说改变 了我的人生.2004 年12 月,我无意中听到一 则新闻,美国历史学者安德鲁・卡洛尔发起了 抢救美军士兵家书的 遗产行动 ,征集到数 万封家书,他从中选出两百封,编写了一本 《美军战争家书》 ,非常畅销.这条新闻深深 触动了我.我国也有家书,而且家书文化底 蕴深厚,可否也像他一样征集家书呢?当晚 我就写下了《关 于征集中国民间家书的设想》 ,在征求几位文化圈好友的意见后,更加 坚定了我的想法.经过一系列筹划,2005 年4月,抢救民间家书行动启动了.寒暑交替, 春去冬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当年的 项目组已经变成了家书博物馆,普通人的家 书也开始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当然,我一直 坚守在抢救家书的岗位上. 说起国内的家书收藏,可以分为公藏和 私藏两大系统.公藏主要包括各级各类档案 馆、图书馆、博物馆,像中央档案馆、国家 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都是名 人家书的收藏重镇.当然公藏系统也收藏民 间家书,我们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有五万多 封,复旦大学有四十多万封.私藏方面,据 我了解 ,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 山东等地的收藏家手里收藏家书很多,名人 家书、普通人家书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福建两省的档案 馆、图书馆以及私人收藏家收藏了很多华侨 家书,也就是 侨批 ,是海外华侨寄回的带 有汇款功能的家书,2013 年6月闽粤侨批入 选了世界记忆遗产,大大推动了华侨家书的 收藏,有几位收藏家还创办了关于侨批的档 案馆、博物馆.现在看来,不论是名人家书,还是普通人的家书,都进入了收藏的范 围,也就是说都受到了保护,不再被人为焚 毁,这是我乐于看到的. 记者:贵馆收藏的家书中,有相当数量是 他人捐赠的.这其中有没有让您感动的故事? 张丁:我们家书博物馆与别的博物馆最 大的不同,可能就是藏品的来源,我们的藏 品绝大多数都是海内外的朋友无偿捐赠的 , 购买的极少.十几年来,先后有两千多位朋 友捐赠了家书,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有二 十多位捐赠者已经去世.每每想起他们,我的内心就不能平静.正是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的馆藏,才有了我们赖以研 究的对象,才有了那些令人动容的家书故事. 我说一个故事,2006 年有一位叫张焕光 的老人与老伴陈素秋从报纸上看到我们征集 家书的消息,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说家里保 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