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匕趟臃39 | 2019-07-14 |
文章以 广东省多个旅游脱贫成功村落为例, 试图通过分析旅游扶贫中 的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机制, 探索如何提升知识转移效率.研 究发现: (
1 ) 旅游扶贫中的知识转移是发生于 外来劳动者 和 本地贫困人口 之间的跨社会群体知识转移;
(
2 ) 政府承担主要 交易成本, 是克服外来劳动者与贫困人口自行协调机制失灵、 促 使无意识 知识溢出 转变为有意识 知识转移 的前提条件;
(
3 ) 旅游扶贫知识转移的组织性、 计划性和目的性, 取决于由政府主 导建立的跨群体知识转移 类组织 系统的运行效率;
(
4 ) 梳理了 知识转移技术性过程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联系, 提出了旅游扶 贫知识转移效率形成机制模型.文章探索了扶贫知识转移微观 发生机制 理论黑箱 , 拓宽了知识转移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 旅游扶贫;
知识转移;
跨社会群体;
广东案例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8)12-0026-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8.12.010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作 为产业扶贫的主要形式之一, 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 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其中, 最突出的障碍是贫困 人口在知识与技能上的严重匮乏[1] , 使其无法独立 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与服务, 并充分享有旅游发 展收益.这意味着旅游扶贫除了向贫困地区提供 资金、 项目和政策等物质性援助外, 更应注重对贫 困人口的 扶志扶智 , 加快由发达地区向贫困地 区、 由外来劳动者向本地贫困人口的知识与技术 转移[2-3] . 然而, 实践研究表明, 当前旅游扶贫中的知识转 移效果整体并不尽人意.以旅游扶贫两种主要模 式――开发商主导模式和社区自主发展模式为 例[4] , 开发商主导模式 虽然引入了大量外来企业, 但经营者倾向以外来劳动者直接替代本地用工, 企 业员工缺乏向贫困人口主动传授知识的激励, 从而 使贫困人口被长期固定于低技术且低收入的基层 操作岗位, 知识技能提升非常缓慢[5] .而在 社区自 主发展模式 中, 贫困人口虽然有机会接受政府或 公益组织的入村培训, 并参与经营管理活动, 但没 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外来劳动者参与旅游实务, 培 训者的专业水平和投入时量很难保障, 因此频频出 现远离市场、 封闭发展的 知识孤岛 现象[6] .总的 来说, 当前旅游扶贫中的知识转移普遍存在贫困人 口受益不充分、 知识转移层次偏低且内容单一等缺 陷, 但已有文献并未对此进行系统的成因与对策 分析. 现有研究大多从政府视角出发, 探索如何通过 政策和项目设计来创造知识转移机会[7] , 并以受培 训人次数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等后置统计数据来表 征知识扶贫成果[8] , 较少关注贫困人口实际利用这 些机会的具体过程与效率, 从而使面向贫困人口的 知识转移微观发生机制迄今仍然是 理论黑箱 . 有鉴于此, 本文以我国旅游精准扶贫先行地区―― 广东省为例, 试图通过对多个旅游脱贫成功村落的 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 建构有关旅游扶贫知识转移 过程与影响机制的扎根理论, 从而为脱贫攻坚和乡 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