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匕趟臃39 2019-07-14

1 文献回顾 知识转移 概念最早出现于技术经济学, 特指 企业通过跨国技术贸易和协同生产等途径扩充自 有知识储备, 后逐渐扩展至企业间、 组织间或区域 间等 有意识、 有组织 的知识扩散行为[9] .在旅游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旅游精准扶贫中 的知识转移与政府职能研究 (16BGL112) 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 to RAO Yong ) (No.16BGL112).] [收稿日期] 2018-01-16;

[修订日期] 2018-09-30 [作者简介] 饶勇 (1971―) , 男, 湖南岳阳人, 副教授, 研究方 向为旅游管理与知识管理, E-mail: [email protected];

杨岳轩 (1994―) , 男, 河南三门峡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旅 游管理;

林雪琼 (1992―) , 女, 广东汕尾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旅游管理;

陈生生 (1993―) , 男, 安徽安庆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 ?

26 旅游学刊第33 卷2018 年第12 期Tourism Tribune Vol.

33 No. 12,2018 研究领域, 知识转移理论常用于对跨国饭店集团、 连锁旅游企业或旅游目的地企业网络等场景中的 组织间知识转移现象研究[10] . 旅游扶贫中的知识转移研究始于对贫困人口 自我发展能力提升问题的关注[1] .一般认为, 提升 贫困人口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等正式教育投入[11] , 但片面依靠教育投入有可能导 致 对象错位 和 内容错位 , 即大部分参与旅游开 发的贫困人口已超出受教育年龄, 而且旅游从业所 需知识技能大多是难以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的隐性 知识[12] , 因此基于工作情境的知识转移应成为对正 式教育投入的重要补充[5] .实践中, 大量旅游企业 涌入使面向贫困人口的大规模知识转移成为可能, 外来企业及其员工拥有显著知识技能优势, 为贫困 人口获取和吸收先进知识创造了机会[13] .知识转移 机会既包括正式化的旅游企业在职训练和专家入 村培训等[14] , 也包括志愿者或游客等个体与贫困人 口的非正式交流互动[15] .研究者认为, 为贫困人口 创造尽可能多的知识转移机会, 将显著改善其知识 与技能水平[16] , 但大量案例表明, 这些机会的背后隐 藏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 这些矛盾有可能导致 知识转移层次的底层固化、 知识转移内容的低水平 重复[6] 和知识转移机会被非贫困人口攫取的精英捕 获等现象[17] . 社区参与和旅游增权理论的引入, 为上述结构 性矛盾提供了初步的成因与对策分析.国内学者 普遍认为, 贫困人口作为 无权 弱势群体, 缺乏促 成知识转移所需的社会资本[5] , 而自利性决策的旅 游企业缺乏长期培养贫困人口的激励, 因此需要通 过政府外部增权来克服双方激励不相容, 如政府干 预企业用工或单独开展公益性培训[18] , 但对 政府主 导 的适用范围和程度还存有争议[3] .相比之下, 国 外学者大多认为形成上述矛盾的关键, 是没有找到 市场化机制与贫困人口能力建设的契合点, 大量社 区旅游项目失败表明, 政府干预存在培训人员非专 业、 受训对象选择性和扶贫项目期限约束等弊端, 因此主张 市场机制协调为主、 政府干预为辅 [19] . 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旅游学者的研究大都是从 政府视角出发, 讨论如何通过基于资源配置效应的 政策和项目设计, 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知识转移机 会, 但忽略了知识本身具有可复制性、 权力属性和 信息不对称等复杂特征[20] , 贫困人口吸收知识的过 程与争取物质资源的过程显著不同, 而对知识转移 的技术性过程解析已超出传统社区参与理论的边 界.知识转移理论主要关注跨国公司、 连锁企业或 产业园区等边界清晰的大型组织, 各主体在知识转 移系统中的角色与职能明确, 且主要通过经济利益 纽带联结[21] , 但旅游扶贫知识转移不但超出单一组 织边界, 而且主体间关系纽带有经济动机、 政治动 机和公益动机等多种形式, 因此不能简单套用现有 知识转移理论.总的来说, 现有研究侧重关注帮扶 者在旅游扶贫知识转移中 可以做些什么 和 实际 做了什么 , 较少关注过程中 到底发生了什么 , 有 关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机制的研究迄今仍是 理论 黑箱 .本文拟对此进行探索.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