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ingluoshutong | 2019-07-15 |
4 字, 笔者以为概括日本艺 术的特点是恰当的.而日本艺术又是一面 镜子, 折射了东方艺术的幽处风景.作为 以日本审美为话题的书, 林少华先生翻译 的 《美的交响世界: 川端康成与东山魁夷》 差不多可拟作 曲径通幽
4 字. 近500 页、 厚墩墩的书, 并无忒沉重的 手感.信札样质感的纸上, 登载了两位在 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先生100 封往来信札.透过谦逊、 真诚、 优雅的词句, 余人可一窥 二人纤细善感的内心世界.他们真挚的友 谊、 热情的关怀令人心生感动, 二人对于艺 术的真知灼见也不时击中读者.无论是川 端还是东山, 其关于美的见解围绕着具体 的物象展开, 画作、 茶碗、 雕塑、 漆器、 书法、 俳句、 小说等, 都是两位謦亩韵.读者 亦有此良机,恍若置身其中,聊作倾听之客, 陪坐二巨匠之侧. 年长东山
9 岁的川端, 早期受芥川龙之 介、 志贺直哉影响颇深,
18 岁时接触俄罗斯 文学后,辄醉心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俄国人精巧的心理描写手法对川端的 影响深刻.川端
25 岁即以 新感觉派 标新 于日本文坛,
27 岁创作 《伊豆的舞女》 , 从此 奠定其文坛地位.69 岁获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 《美丽的日本和我》 演讲.此后作为日 本文化的代表人物, 屡屡发表以 美 为主 题的演讲, 如 《美的存在与发现》 《日本文学 之美》 等.
18 岁的东山则在 《伊豆的舞女》 发表的 同年进入东京美术学校, 从事日本画专业 训练.十多年后, 东山在日本画坛崭露头 角, 此时的川端已经是家喻户 晓的大名人了.留学德国接 受西方艺术理念陶冶的东山, 深陷于东西方艺术理念的冲 突之中, 于走投无路的苦思之 中, 豁然开朗, 转而重新发现 东方艺术的美, 并引为一生志 业. 于是, 二人对于美的不懈 追求, 加之同有一颗 孤寂的 魂灵 , 因缘际会, 宿命地走到 一起.可以说, 本书名 《美的 交响世界》 , 若易之为 哀的交 响世界 , 亦似无不可, 后者也 许更了当. 仰望几百年以至 一两千年树龄的大树, 坐在树根歇息之间, 当然不会不想人的生命的短暂.但那并非 虚无缥缈的哀伤, 莫如说有不熄不灭的顽 强精神、 有同母亲大地的亲和与交感自大 树向我涌来. (川端为东山 《京洛四季》 作 的序) 恐怕再没有比京都的自然更能敏感地承受季节的变迁和反映其优雅纤细之美 的了……从远古开始, 那就是日本人审美 之心的基石, 是其支点, 是其表现.而今其 中很多即将失去. (东山于 《京洛四季》 出 版后) 川端与东山沉湎于 哀 的情愫中, 形 影相吊般互相怜惜, 在某种意义上是毅然 回归传统和古典的心声吐露.这样的情形, 在二位的信札往来之中, 并不鲜见. 其次, 本书登载了文集之外的、 简短深 刻的川端画评.揣其文意, 似无谓示人, 全 然是作者对生命、 对艺术的思考.珠玑之 间, 似已暗示川端最后的决断.这些或敏 锐, 或忧郁, 或空灵, 或枯寂的文字, 像一印 印渐行渐远的足迹, 本身就是一幅 幽玄 的画, 耐人寻味. 川端评 《晚钟弗赖堡州》 言: 东山先生 的风景画, 于静谧、 悲悯和温润之中充满虔 诚与净福, 这点近来我尤有感触……唯独 留在心底而未能写成文章的一点, 是东山 风景画上未曾表现而深藏不露的东山君那 异乎寻常的内面生活, 那通过精神苦闷、 动 摇而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