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ingluoshutong | 2019-07-15 |
寂福'
与虔诚. 吴清源曾说, 身材清癯、 目光锐利的川 端康成是 那种瞧你一眼就能看透你心思 的人 .先生雅好艺术, 幼年也差一点走上 画家的道路, 因为偶然的原因, 转而从事文 学.虽然夙愿未能得偿, 然而热爱艺术的 本性促使他成了一个大收藏家.他往往凝 视一件作品达数小时之久, 以至于美术馆 不得不等待这样一个最后离开的访客才可 闭馆.这样的审视, 还不包括他本人收藏 的作品, 消耗在这上头的时间, 恐怕不比他 写作的时间少. 川端的藏品年代跨度、 覆盖范围堪称宏阔: 东方的艺术家有石涛、 金农、 浦上玉 堂、 池大雅、 与谢芜村、 富冈铁斋等;
西方的 有罗丹、 雷诺阿、 毕加索等.些些长物若唐 宋瓷器、尾形乾山的屏风、青木大米的茶壶、 黑田辰秋木漆器, 琳琅丰富;
还有流落 日本的中国及中亚地区的佛像、 朝鲜李朝 时期的艺术品.这些东西在他的 书房更是俯仰皆是.川端的小楼, 称之为艺术馆、博物馆也不算过分.耽于独处的川端就是在这样 的环境里进行创作的, 也是在这些 艺术品前结束自己生命的, 离开的 时候, 也许他并不孤独. 川端对美的长期追求, 已然形 成自己独到的艺术观, 在本书出版 之前, 笔者未曾发现有类似著作展 现川端的这种才能, 不能不说是极 大的遗憾!这也是本书独具的魅 力之一罢. 此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翻译 之美.林少华先生是名动海内外 的翻译家, 与笔者相交多年, 尝以弟子礼从 先生游.即便如此,林先生也从不轻许人.自从奉上书稿后, 当日即承蒙先生的 慨然允诺, 实在出乎逆料, 可见本书的内容 着实打动了他. 趁着余墨,最后再鸺妇.川端为东山画集 《京洛四季》 所作序言 《古都风情, 但愿原样保留》 中云: 记得我在京都街头 边走边嘟囔……看不见云看不见山, 并为 之悲伤不已.不堪入目的廉价西式高楼接 连建造起来, 从街上看不见山了.我不禁 叹息, 看不见山的都城, 对于我不再是京都 了. 笔者审稿至此, 颇受触动.因此文章 所阐发的意旨与冯骥才先生撰写的文章有 神合之处, 一时兴起便给冯先生微信发了 去.翌日, 先生覆曰: 我从前有旧文 《细雨 品京都》 《奈良的味道》 两篇,与其意思相通.中日文化是有神交的, 可惜让战争给 毁了…… 一声叹息. 新书推荐 青梅煮酒 《看得见的空气看不见的制度》 是一部文笔飘逸、 思路清晰、 逻 辑缜密的环境著作. 本书作者周适博士曾以优秀毕 业生身份毕业于北京大学, 现就职 于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 研究院.周适在雾霾较为严重的2013~2014 年参与过中央层面的大 气污染治理工作, 参与起草了多项 国家环境治理政策.其扎实的学术 背景和政学两界的工作经历以及丰 富的实地调研, 使其能够敏锐地察 觉到现象、 政策、 行为背后盘根错节 的制度根源, 因而本书既有理论深 度、 又接地气. 《看得见的空气看不见的制度》 一书, 分析了我国环境污染形成 及治理不力的深层次原因:制度.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在有效推动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激励了地 方政府、 银行、 企业做出了大量污染 环境的行为. 例如, 地方政府官员为获得升 迁、 增加地方财力, 大力发展重化工 业、 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不利于环 境的项目, 为招商引资而纷纷降低 环保标准.银行为了做大规模、 获 得更多的利润和业绩, 在政府的隐 性担保下, 不计风险地向重工业过 量放贷, 推升了重工业的超常规扩 张.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为了获 得更多的利润、 政府支持和管理者 业绩, 一味地扩张规模, 造成大量的 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同时, 由于 制度未能有效解决环境的 外部性 问题, 公众为个人利益不惜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 作者又对发达国家的制度如何产生、运行及在改善环境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介绍,阐述了这些制度中,有哪些具体要素通过何种机制激励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保护环境.然而作者也发现,同样的要素或制度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时却收效甚微. 因此, 作者进一步用发展中国 家的例子, 论述了制度环境对于制 度有效运行的作用.到此, 书的逻 辑主线已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环境污染产生于人的行为, 行为取 决于制度的激励, 具体的制度又取 决于更高层级的制度.书的末尾一 章, 作者提出了七大对策与出路. 《看得见的空气看不见的制度》 用生动的语言写就了一部学术 性著作, 严谨又不失趣味.书的结 构安排由浅入深, 针砭时弊, 逻辑清 晰.前两章面向所有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