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2019-07-15

出 乎其外, 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自觉, 更 有持续进取的驱动力. 从中学到大学、 研究生, 乃至出国留 学, 我都遇到了很多很好的指导老师, 不仅 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很大帮助, 对我从教 风格的形成也影响颇深. 蔡美峰回忆了自 己的老师对他的影响. 蔡美峰今年

65 岁, 于1962 年从江苏 一所乡村中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中学老 师尽管都只是大专学历, 但他们精益求精 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喜好 理工科,蔡美峰读了上海交大的工程力学 系, 该校门槛高、 基础厚、 要求严, 老师们讲 课严谨, 这给他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学习生活言传身教 大学毕业后, 蔡美峰分配到国防科工 委一个下属部门,在湖北宜昌待了近十年 时间.后来于

1978 年考上了北京科技大 学 (原北京钢铁学院) 的研究生.由于当时 信息闭塞,连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都 很难看到, 有个同事的同学在钢院, 给他寄 了一份招生简章,蔡美峰看采矿专业要考 的专业课都学过就报考了, 并且一考就考 上了. 读研期间, 导师于学馥教授对蔡美峰 的帮助很大.于老是中国岩石力学领域的 奠基人之一,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提出了 轴变论 ,是中国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 专家, 后来又提出了岩石记忆理论、 不确定 性分析理论等.他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 断追求新思想.正是他将蔡美峰引入了研 究岩石力学工程的大门,使他随后长期致 力于岩石力学、采矿和岩土工程领域的教 学和科研工作, 在岩石力学基础理论、 岩土 工程数值分析技术、采矿和岩土工程设计 优化、 矿山地压控制、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研 究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具有开拓性和 创造性的成果. 蔡美峰回忆: 于先生带学生, 第一个 特点是以身作则. 他自己不断探索、 不断形 成新的思想,要求学生也有独立思维的能 力、 有新思想.第二个特点是深入实践, 注 重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他主持国家重 大科技攻关项目,带领我们去我国的新兴 镍都―― ―甘肃金川开展现场科研工作, 使 我在那里受到了锻炼;

后来我主持了很多 大项目, 但一切都是从金川开始起步的. 蔡美峰读研两年,其中在教室上课的 时间不到一年, 在金川待了大概一年, 论文 也是在金川写的. 他说: 我们的毕业论文要 过几次关, 于先生多次请现场的专家来听我 们的研究成果汇报, 给我们的论文把关. 蔡美峰带领团队曾获得过

4 项国家科 技进步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

1 项国家 级教学成果奖, 他自认为均得益于于教授的 言传身教.他说自己带学生的思路就是跟 于老学的,同样要求学生必须把基础打实, 然后深入现场搞调查、 作研究, 用开拓创新 的精神和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而不 是成天呆在办公室里, 偶尔走马观花地去现 场看看.他也始终注意以严谨的治学态度 、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的工作精神感染 和影响自己的学生. 在生活上,于学馥对学生的要求也很 严格.蔡美峰回忆, 1980年, 于学馥带他们 在西安出差, 当时生活很艰苦, 用餐时要求 粗粮和细粮按 80%∶20%的比例搭配, 但接 待方照顾他们, 给了 70%的细粮, 于学馥很 不高兴, 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要蔡美峰马上 去把多给的细粮换成粗粮. 老师学生应保持平等 蔡美峰研究生毕业后,于学馥建议他 留校任教, 蔡美峰也喜欢上了教师这个 职业, 就欣然同意, 并继续跟于先生到 工程现场进行实践.1984 年, 国家鼓励 年轻教师出国学习, 蔡美峰考取了澳大 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访问学者 (后兼 攻博士学位) ,当时国内也开始恢复学 位制度, 于先生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博士 生导师, 尽管于先生希望蔡美峰读他的 博士, 但还是觉得出国更好一些, 非常 支持他去澳大利亚. 蔡美峰在国外留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