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5天午托 2022-10-2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专题论文 ・ 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 ― ― ― 以张曾 与秋瑾案为例 李细珠 内容提要 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 ,浙江巡抚张曾 将尚未举事的 革命党人秋瑾 就地正法 ,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民间舆论坚 持以宪政精神做思想武器 ,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 ,使其穷 于应付 ,狼狈不堪.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宪政改革的步伐 ,表明 预备立宪时期渐趋发达的民间舆论已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从这一 事件亦可看到 , 《时报》 、 《申报》 等上海报刊媒体表达的民间舆论 ,主要是反映 立宪派尤其是江浙立宪派的声音.从秋瑾案体现的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 互动关系的情形来看 ,预备立宪之初 ,立宪派与清政府之间便已时显貌合神 离之象.因此 ,立宪派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能够迅速转向与革命派合流 ,可谓 渊源有自. 关键词 预备立宪 民间舆论 官府作为 张曾 秋瑾案 在辛亥革命史的人物研究中 ,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一直是一 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学界已有大量的相关论著 ,较为详细具 体地探讨了秋瑾的生平及其革命事迹 ,这与秋瑾在近代中国革命 史上的影响与地位是相称的.秋瑾以一介女流而为革命事业献 身 ,曾经具有广泛轰动性的舆论效应.近年有人主要以所谓 最具 商业化特征而最少政治派别色彩的大报 《申报》 的报道为基本资 料 ,对于秋瑾之死的舆论影响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着・1・?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重探讨了当时舆论的反应、 处理秋瑾案的相关人物的结局、 安葬秋 瑾的善后事宜以及关于秋瑾的文艺形象塑造等问题. ① 这对深化 秋瑾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以往不少相关研究 所使用的资料多为有利于革命方面的一面之辞.这就情感与政治 立场而言似亦无可厚非 ,但就理性的学术研究来说则难免有偏颇 之嫌.本文试图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不但充分注意反映江 浙民间社会舆论的上海主要媒体 《时报》 、 《申报》 等报刊言论 ,而且 尽量顾及清朝官府主要当事人浙江巡抚张曾 等人的声音 ,以求 得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一、 秋瑾案激变之肇因

1907 年 ,光复会首领秋瑾、 徐锡麟分别在浙江、 安徽加紧进行 革命活动 ,密谋联合发动浙、 皖起义.7 月6日,徐锡麟借安徽巡 警学堂学生毕业典礼之机 ,在安庆率先发难 ,刺死安徽巡抚恩铭 , 徐被捕就义.此事震动朝野 ,尤使官府恐慌不已.徐案事起安徽 , 随即祸及浙江.徐锡麟籍隶浙江绍兴 ,清政府严厉清查了他在绍 兴的亲属 ,查抄了他的家产 ,使绍兴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越郡 谣言四起 ,谓尚有人曾与徐道同学同谋 ,均须查拿.而学界尤受影 响 ,恐被株连 ,栗栗自危. ②

7 月13 日 ,因受徐锡麟案之牵连 ,浙 江官府逮捕了时任绍兴大通学堂附设体育会教员的秋瑾 ,并于

15 日将其在轩亭口斩首.秋瑾案发生 ,全国尤其江浙地区舆论哗然 , ・

2 ・ 《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2 期①②《浙江绍兴府查抄徐锡麟家属株连学界捕戮党人始末记》 ,女报社编印 : 《越恨》 ,转 引自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 浙江省图书馆编 《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 ,浙江人 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459 ―

460 页. 夏晓虹 : 《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 , 《晚清社会与文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8 ―

248 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矛头直指官府 ,致使官府惊恐万状 ,穷于应付. 秋瑾案本是徐锡麟案之余波 ,何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使江 浙舆论界产生那么巨大的反响呢 ?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问题. 据浙江巡抚张曾 办理此案的档案资料以及当时上海媒体的 舆论报道 ,秋瑾案的基本案情是清楚的.徐锡麟案发后 ,其所创办 的绍兴大通学堂自在官府清查之列.其时 ,浙江巡抚张曾 从金 华府知府电禀得知 武义县获匪供系大通学堂学生勾结起事 ,而 两江总督端方也电称大通学堂 徐匪死党必多 ,因即电饬绍兴知 府贵福查办.贵福又得乡绅胡某、 袁某密报 ,大通体育会女教员秋 瑾与会党首领竺绍康等密谋于六月初十日 (7 月19 日) 起事 ,有党 众万余人之多 ,当即星夜赴省城请兵.张曾 派杭州新军第一标 标统李益智率兵两队前往绍兴 ,协助贵福逮捕了秋瑾等人.因贵 福平时与大通学堂多有来往 ,甚至曾认秋瑾为义女 ,审讯时又被秋 瑾指为 同党 ,遂恐祸及己身 ,乃电禀张曾 请将秋瑾 先行正 法 .贵福在得到张氏 秋瑾即行正法 的电谕后 ,即迅速处死了秋 瑾. ① 就这样 ,秋瑾试图在浙江密谋发动的会党起义被扼杀在萌 芽状态. 此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张曾 以谋乱罪为前提对秋瑾案采 取了 就地正法 的措施 ,这在晚清中国本是很自然的.例如 ,徐锡 ・

3 ・ 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 ① 张曾 电奏稿及其与贵福往来函电 ,见故宫档案馆辑 《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 ,中 国史学会主编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辛亥革命》

(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87 ―

190 页.相关报刊资料有 : 《记大通学堂秋瑾被杀事》 、 《徐锡麟株连案 余闻》 ,1907 年7月

21、

24 日 《时报》 ;

《越郡党祸风潮纪实》 ,1907 年8月2日《南方 报》 ;

《株连秋瑾女士确耗》 、 《新军骚扰学堂之罪状》 、 《秋瑾冤杀之原因》 、 《秋瑾女士 冤杀之历史》 、 《越郡罗织党案余闻》 ,1907 年7月

20、

22、

23、

28 日、

8 月5日《申 报》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 麟被 就地正法 后 ,孙宝 日记称 : 徐当场被擒 ,讯实口供 ,就地 正法 ,取心血以祭恩(铭) 焉. ① 这至少从字面上看不出有何惊诧 之意.但另一方面 ,这种仅凭口供判案并立即执行的司法行为 ,与 近代法制观念及其司法程序颇有距离 ,此举在近代法制社会中确 是过于轻率的举措 ,颇有草菅人命之嫌 ,因而正在要求实行立宪的 民间舆论对此大加非议 ,也就不足为怪了. 据考证 ,晚清 就地正法之制 始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 时 ,本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制度 ,曾经起到了维护王朝统治的成效 , 但此法的推行 ,破坏了清王朝固有的司法审判制度 , 主要是死刑 上报中央刑部复核、 皇帝亲自裁决的制度 ,削弱了皇权 ,增长了地 方督抚的权力.此后 ,由于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未消除 ,地方督抚权 力日渐增大 ,此制于终清之世未能废除. ② 就在秋瑾案发生的前 一年 ,即1906 年 ,清廷在官制改革的过程中涉及到 司法独立 问题.在中央 ,改刑部为法部 ,大理寺为大理院 ,分别为司法行政和 审判机构 ;

在地方 ,则相应地设立高等审判厅 ,负责司法审判 ,以按 察司负责司法行政 ,各省按察司与高等审判厅直属中央法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