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 2015-11-30 |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又是始终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在一起的,或相互融合、或相互冲突.审美的无功利、形象和情感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的功利、概念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因此,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文学是审美的,这就是说,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无功利(disinterested) ,或称无利害,指人的活动并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这一点可从文学作为作家和渎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两方面看.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
同时,文学又是理性的,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总之,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是理性的. 文学是审美的,其另一个含义便是情感――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由此可见,文学具备双重性质: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的.然而,文学的这种双重性质却不能被这样简单地抽象出来,而总是存在于一种特有的话语含蕴之中.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总是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的,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
一、文学与话语 什么是话语? 话语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蕴藉 一词,在古代又常常写作 酝藉 或 蕴籍 ,采自中国古典诗学. 蕴 ,原义为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
藉 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我们在这里赋予蕴藉一种较为宽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文学作品直接地就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文心雕龙・定势》: 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 把 酝(蕴)藉 作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心雕龙・隐秀》: 文外之重旨 、 以复意为工 ,提出 重旨 和 复意 ,指文章蕴含其他重要意义强调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 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 可以说,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㈠ 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㈡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 本文 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离那酒店,走不得四五里路,旁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武松叫.武行者看时,一只大黄狗赶着吠.武行者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出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那只黄狗绕着溪岸叫.武行者一刀斫将去,却斫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冬月天道,溪水正涸,虽是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寒冷的当不得.爬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武行者便低头去捞那刀时,扑又落下去了,只在那溪水里滚. 金圣叹: 其力可以打倒大虫,而不能不失手于黄狗,为用世者读之寒心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