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摇摆白勺白芍 2019-07-08

第五章 解表药

第一节 概述 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发汗解表 外感表证 辛温---表寒证 辛凉---表热证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 浅表部位 临床症状(恶寒、发热等) 二. 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 发汗作用 发汗 表证 表邪从汗而解 恶寒、发热等 出汗 辛温>辛凉多属于温热性发汗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影响发汗作用机制 (1)直接影响汗腺,增加汗液分泌 (2)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 (3)兴奋外周α受体 特点: 2. 解热作用 药物 不同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 程度不同的解热作用 辛凉>辛温部分药物使正常动物体温下降机制(1)发汗或促进发汗---散热↑2)脑内活性物质(cAMP,PGE)→中枢体温调节功能 (3)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特点: 3.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外邪:细菌、病毒、低温、高温等 实验:G+、G-菌、真菌、病毒 注意:体外实验、粗制剂、临床效果 4. 镇痛、镇静作用 药物 多种实验性疼痛模型动物 程度不同的镇痛作用 外周或中枢性 药物 自主活动↓协同中枢抑制药 镇静 5. 抗炎作用 药物 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 抗炎 抑制 抑制炎症介质(AA、His等) 增强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清除自由基 6. 调节免疫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特异性免疫功能↑ 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 总结:表5-1

第二节 常用药物 麻黄来源 麻黄科 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成分 生物碱类 挥发油、鞣质 麻黄碱(L-ephedrine) 伪麻黄碱(D-pseudo- ephedrine ) [药理作用]1.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1)发汗 临床:历史悠久 表实证 辛温解表之峻品 实验研究: 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大鼠或小鼠 发汗 口服或注射均有效;

作用强;

起效快,维持长. 阻碍汗腺导管对Na+的重吸收;

兴奋汗腺α受体;

兴奋中枢有关部位. 特点 机制 发汗 温热条件;

药物配伍;

神经机能状态;

入药部位. 影响因素 (2)平喘 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 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 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温和持久 机制: 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R →激活CA, cAMP ↑ →松弛 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R →减轻黏膜水肿 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 间接拟肾上腺素作用 阻止过敏介质(5-HT、His、LTs)释放 (3)利尿 D-伪麻黄碱 注射>口服,一定剂量范围 机制(1)扩张肾血管→肾血流量 (2)阻碍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 (4)解热、抗炎 挥发油 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 解热 多成分、多制剂 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动物 抗炎 (正常体温↓) (伪麻黄碱) 抑制 抑制 炎症早、后期 炎症介质(AA) (变态反应) (5)抗病原微生物 挥发油 体外:G+、G-球菌及杆菌 体、内外:甲型流感病毒 (6)镇咳、祛痰 麻黄碱、萜品烯醇 挥发油 2. 其他药理作用 (1)兴奋CNS 麻黄碱---治疗剂量---部位(皮层、皮层下中枢、中脑、延脑) (2)强心、升压 麻黄碱---肾上腺素受体---心脏、血管 缓慢、温和、持久、快速耐受性 (3)抑制肠平滑肌收缩 (麻黄碱) (4)其他: 抗肾衰 利胆 降血糖(多糖) 镇痛、镇静(挥发油) [现代应用]感冒 麻黄汤、大青龙汤支气管哮喘 麻黄碱低血压状态 麻黄碱鼻塞 0.5-1%麻黄碱滴鼻液肾炎 复方,改善全身浮肿 [不良反应]毒性较小,麻黄碱 > 伪麻黄碱中毒表现、使用注意 桂枝[药理作用]1.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挥发油 桂皮醛 扩张血管促发汗 单用---配伍 解热、镇痛 正常小鼠体温↓ 抗炎、抗过敏 抑制His、PGE,抗氧化 抗病原微生物 G+、G-球菌,病毒 心血管系统 心肌营养血流量↑;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