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ong447385 | 2019-07-10 |
一、维新思想
1、背景 1832年议会改革 1861年改革 1868年明治维新 1861年南北战争 1875年宪法 1871年宪法 世界大势: 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
1765 1866 一战前后 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谢瓒泰题《时局图》诗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现实. 材料中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的近代企业 说明: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
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 私设磨房 、 哄闹官署 等罪名, 交刑部照例治罪 ,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
二、三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外商企业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
二是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 中体西用 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 中体 作为前提, 西用 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把'
西用'
放在'
中体'
的轨道上,使它有个进身之阶,有个'
用武'
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 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是在'
中体西用'
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
中体西用'
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进步性:(1)在封建主义势力依然强大的情况下, 中体西用 思想是较好的改革方案.(2)为西学引进中国大开了方便之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3) 中体西用 思想促进了思想界的巨变,为以后进一步向西方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 中体西用 思想没有触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一、维新思想
1、背景
2、概况 狭义上指百日维新.即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召》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结束,共103日. 广义上则包括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团体的出现和百日维新等 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当时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听到这消息,非常气愤.康有为趁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签名上书,向光绪帝提出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因举人别称 公车 ,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 公车上书 . 公车上书 起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起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的愤慨.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材料一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宣传变法维新.它每期印刷1000份,免费夹在《邸报》中分送在京的官员.一个月后,发行量增至3000份.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第一份报刊,在当时朝廷内外很有影响.? 材料二 至此天下志士,乃知渐渐讲求,自强学会首倡之,遂有官书局、时务报之继起,于是海内缤纷,争言新学,自此举始也. ――康有为 材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宣传变法时有什么特点? 特点:资产阶级创办刊物,广造舆论,并组织政治团体,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动变法.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依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