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2014-07-31

1987 年他大学毕业分配来时,大门内 的小松树和自己一样高, 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 树;

沙坡头站创建的我国沙漠生态学和治沙造 林学, 也一直走在世界沙漠研究前沿.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到沙坡头站视察, 曾兴 致勃勃地挥毫: 大漠创辉煌, 治沙建功勋. 为进一步提高固沙效益, 摸清不同地区土 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 从今年

5 月开始, 李新 荣作为首席科学家,联合

30 多名本学科内有 一定建树和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进行科考. 我们对原始数据及前辈科学家做的一些 工作进行了归纳, 总结出不同生物气候带所需 要的不同的治沙模式.简单来说, 就是解释在 不同降水量的地方, 植被是如何固沙的, 把综 合指标归纳出来, 总结出一套治沙模式.

2012 年, 李新荣带领的团队申请到科技部

973 项目, 研究植物固沙的生态水文过程. 李 新荣坦承 责任在肩, 压力巨大 , 具体到项目 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方案是否可靠, 每一步的 实验设计, 他都要悉心考虑、 认真对待.否则, 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社会各界对我们 的支持与厚望 . 在人与沙漠的关系中,人们普遍存在一个 误区, 必须将沙漠全部绿化.李新荣解释: 沙漠 作为地球上特殊的生态景观, 和森林、 湿地、 草 原同样重要, 就像人的五脏六腑, 发挥着不同的 功能, 因此, 人类应该善待沙漠, 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 对于沙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这里是个温暖的家 如今的沙坡头站, 院内静谧祥和, 青树翠 蔓, 已然与黄河、 大漠、 绿洲融为一体. 一道铁门隔出两个不同的天地. 大门外是 颇为喧嚣的世界, 游人如织;

大门内是神圣的 科学殿堂, 严谨认真.每天早上 7:30, 伴着榔头 敲打挂在院内大树上废弃旧铁轨的清脆响声, 科研人员便拉开了一天工作的序幕. 副站长樊恒文回想自己

2000 年刚来时, 接手沙坡头站的行政工作, 那时困难到甚至连 科研补助费都发不下来, 科研能力强一点的人 基本都走掉了. 当时我给自己定的是在这里

5 年,实际 我已经待了

13 年.野外台站的行政要跟着科 研走, 安排吃饭和出行.科研人员长期驻扎在 野外, 只有吃住得舒心, 才能不想家, 一门心思 搞科研. 助理研究员王增如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喜 悦: 每年

3 月份到

11 月份,大家便经常待在 台站, 一起吃饭, 一起出野外, 就像一个温暖的 大家庭, 非常有人情味. 有次和樊恒文聊天, 著名生态学家赵士洞 先生打趣道: 有的地方外面有条狗, 里面一位 当地的采样工, 便叫作野外台站, 不像你们沙 坡头站人气这么旺, 确实已做了不少工作. 张志山

2004 年博士毕业留站工作,那时 条件比较艰苦, 门都关不严, 嗖嗖透风, 冬天 必须生炉子取暖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 工作状态, 一天到晚在野外做实验, 效率很高, 特别出成果. 张志山认为: 踏实作研究, 不一定是国际 热点, 而是抓着最基础的东西不放. 目前, 张志山在做固沙植物的格局和种群 动态, 植物怎么出生, 怎么生长, 怎么死亡, 是 一个很基础的科学问题 . 为了弄清科学原理, 提高固沙效益, 他主动给自己找了一个 大麻 烦 , 并乐在其中. 从2007 年开始,张志山每年选

100 株植 物, 不断观测跟踪它们的生长阶段.对有代表 性的植物, 每个月还要测量其生长量, 年底看 植物产生了多少种子, 测算它们的生长过程. 记者随着张志山一行,驱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