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元素吧里的召唤 | 2016-03-02 |
5 元一锅 的麻辣煲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 简直就像 奢侈品 , 每吃一锅 几乎要花光储存已久的零花 钱.但是那些吃完麻辣煲后打 开窗帘心满意足地望着天空繁 星闪耀的夜晚以及第二天睡到 自然醒房间还留下的酥味, 至 今依然令我记忆犹新. 到了初中, 我住在堂姐家, 我们经常一起出去吃麻辣煲, 那时晚上在中山路、 天桥路等 道路旁总能看到麻辣煲摊贩的 踪影.有一天堂姐告诉我, 很 多人吃麻辣煲时都用一种类似 于 叠罗汉 的方法: 先把莲藕、 萝卜等体积相对较大的蔬菜打 竖, 沿着一次性碗的边沿有序 放好, 然后在中间插入平菇、 香 菇等比较容易用筷子压实的菌 类, 最后将玉米、 豌豆等洒在碗 的表层, 让这些小颗粒穿过其 他蔬菜的缝隙直达底部, 这样 可以夹到更多.而且还可以叫 摊贩在麻辣煲即将上桌前加一 些番薯粉. 或许, 这种夹菜的方法并 没有让我们吃到更多, 因为摊 贩在最后加番薯粉这一环节特 意放少一些分量, 但是却让那 时的我们有一种 赚到了 的满 足感.每次想吃麻辣煲时, 总 担心那天会下雨, 因为摊贩只 在晴天的夜晚才会开门.有时 候上完晚自修, 总喜欢和同学 到学校后门那里合吃一锅麻辣 煲, 一起分享那段时间班里的 趣事.因为担心父母经过那里 见到我又在 偷食 , 所以每次 我都会坐在背靠马路的位置. 后来表妹跟我一样, 也爱 上了麻辣煲.读高中时有一次 我跟她去吃, 见到两个大约
30 多岁的女人手里各自抱着一个 娃娃, 坐在我们旁边那桌开心 地吃.我们相互调侃 你说未 来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这样带 着孩子过来吃麻辣煲呢! 然后 一起哈哈大笑, 一整晚都在饶 有兴致地回味这件事.后来, 还没等我们结婚生娃, 那间店 已经换了老板, 之后不再卖麻 辣煲. 随着城市的文明整治, 这 种卖麻辣煲的路边摊越来越 少, 有的还在巷子里开着店铺, 但是因为物价上涨, 如今一锅 也要
18 元, 价格比童年翻了近
4 倍.一锅热气腾腾的麻辣煲 成了很多横沥人的青春回忆, 尤其是
80、
90 后以及曾经在旧 横沥中学读过的毕业生.对于 我们来说, 它不仅仅是一锅可 以填满肚子的路边小吃, 更多 的是贯穿着我们从小学到大学 乃至走向社会, 见证我们不同 成长阶段的载体. 和同学放学去吃麻辣煲 得意地庆祝某场考试排名进 步了;
被大人唠叨 这几个孩 子又不吃晚饭跑去吃麻辣煲 ;
即使下雨还要撑着雨伞 走去看看卖麻辣煲的摊贩今 晚有没有开门……这些画面 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 中, 未曾忘却. 我时常在想, 为什么在气 温高达30 多度的夏天, 我依然 将打火锅作为正餐的首选, 并 且经常心心念.也许, 火锅是 麻辣煲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热 气从锅里冒起来, 我和家人或 朋友一边茶话家常, 一边拿起 筷子将生鲜的食材放进沸腾 的热汤中 涮涮涮 .隔着升 起的蒸气, 我们整个人放松心 情, 看着夕阳渐渐落下帷幕, 这是何等快乐的事.又或者 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横沥 人, 虽然现在没有在这里生活, 但吃麻辣煲或打火锅就像是我 与童年、 家乡联结的一种独特 的方式. 七子莲花 QI ZI LIAN HUA 生 活随笔 雪 娇专栏 责任编辑 喻清责任校对 黎梓杰 美术编辑 马继涛 2019年05月20日08
08 花开黄雪娇 横 沥诗阵 麻辣煲 朱雪琴 岁至五月, 接连的雨天, 让前些天的酷热消失无踪, 晚 间还需加件薄衣了.外出回 来, 开门时闻到了阵阵香气, 若有若无, 仔细分辩, 真的存 在.不由得一阵惊喜DD是 后园那棵白兰又开了吗? 匆匆去看, 果然是盛开 了.只是树太高了, 高大的 树冠离地相近二米, 有心摘 几朵, 已够不到了.这几年, 白兰树长得愈发高大了, 当 初刚种下时, 树苗尚不及我的 腰呢. 站在树下仰望着枝叶间 掩藏的小小花朵, 闻着花香, 不由记起我第一次见到白兰 的场景. 那是在人潮如织的外滩 南京路, 路上人皆行色匆匆, 公共汽车和私家车密不可间 的排队向前, 摩托车见缝插针 的穿梭, 人力车夫大声的吆喝 着请行人让一让, 路边的商 行、 邮局、 银行林立, 商品店铺 的玻璃亮得几乎让人分辩不 出它的存在, 橱窗里陈列着种 类繁多的.在这满世的喧嚷 里, 突然闻见一阵暗香, 清幽、 隐蔽, 却无处不在. 循着香, 我在老邮局高大 的门洞边见到一位年老的阿 婆, 黑瘦的模样, 坐在一张小 木凳上, 身前放着一只竹编的 小篮子, 篮子里放着半篮白 色的小花, 俱是两朵两朵的 用一根极细的铁丝缠在一起, 阿婆胸前的衣扣上就缀 着一串, 香气就是它们散发 出来的.见我驻足, 阿婆招 揽生意. 侬要伐, 五毫一对. 这是什么花,这么好闻的香? 我问道.阿婆递给我一 对, 说: 这是白兰花. 那是我第一次邂逅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