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6-03-06 |
2 0
0 1年 1月一
2 O O 4年 2月新 发生 AR D S患者
4 2例,其中男
2 7例,女15例;
年龄
1 9 ~5 4岁,平均 (
2 8 ±2
0 ) 岁. AR DS诱因:胸部外伤1O例 , 腹部创伤5例 , 多发伤l1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6例 , 肺感染1O例 . 依据 患者 发生AR DS的原因不同又 分为AR DS e x p ( 一2
2 ) 和AR D S p ( 一2
0 ) 两组 , 其中ARDS e x p组急性生理 学与慢性健康 状况II( AP AC HE Ⅱ) 评分为(35.0±2 .
6 ) 分,ARD S p组为(37.0±2 .
6 ) 分 .两 组 一般情 况 比较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具 有可 比性 .
1 .
2 ARD S的诊 断:采用1994年 美国胸科 医师 学会/危重病学会(AC cP / s c c M ) 制定的标准,即:①急性 起病;
②低氧血症,氧合指 数(Pao. / F i O. ) ≤
2 0
0 mm Hg (
1 mm Hg ―o .
1 3
3 k P a ) ;
⑧X 线胸 片显示双肺有浸润性阴影;
④肺动脉楔压(PAWP) ≤
1 8 mm Hg , 或 临床 除 外心 源性 因素 .
1 .
3 治 疗方 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包括手术、抗感染、 祛痰等综合治疗 , 两组均未 应用激 素;
同时均早 期 给予 俯卧位机 械通气治疗 , 观察时间为4h, 通气期间予以适 当 的镇 静和肌松处理.采 用SIEME NS S E RVO一3
0 0 A 型(可监测 呼 吸力 学指 标)以及 P B― A C HI E VA P S O. 型呼 吸机 ( 可移动式蓄 电呼吸机) 控制 呼吸.机械 通气 采 用压 力 支持 / 压 力控 制(PsV/ P CV) 自动转 换模式,压力水平为1O~20cmH. O (
1 c m H2 O一0 .
0 9
8 k P a ) , P E E P为8--2
0 c m H2 O, 俯 卧位时 肩部 和髋 部 用软 垫垫 起.1.4资料 收集:观察期间均 给予患者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分别记 录仰卧位 和俯 卧位
2 h以及
4 h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 、 P E E P( 体位改变,PEEP不变 ) 、 F i O. 、 P a O. / F i O. 、 胸肺顺应性(c) 、 气 道阻 力(Ra w) 、 潮气量(V)的变化,其中5例 患者进行 了两种 体 位的 胸部 C T 比较 .
1 .
5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 数 ±标 准差(±s ) 表示,采用方 差分析 和组间 比较 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 理,PG
0 .
0 5为差 异 有统 计学 意义.2结果2.1呼吸机指标 的变 化(表1):俯卧位机 械通气 后,两组 患者 F i O. 减少、RR减慢(尸均G0.05),两组间同时间 点 比较 差异无明显变化.AR DS e x p组V较AR DS p组同时间点显 著增 加(尸均 G
0 .
0 5 ) . 表1两组患者呼吸机指 标的变化 ( 土s ) Ta bl e
1 Cha ng e s of t he v e nt i l a t or S pa r a m e t e r s i n pa t i e nt s of t wo gr ou ps( ± s) 注:与本组仰卧位比较 : <
0 .
0 5 ;
与AR DS p组俯卧位相应时间点 比较 : 'P< O .
0 5
2 .
2 体位变化的影响(表2):俯卧位机械通气后,两组患者 动脉血氧 分压(PaO)、PaO/Fio、动脉血氧饱和 度(SaO. ) 、 R a w 均显著增 加,动脉血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 和 C则 无 明显 变化,但是ARD S p组和ARD S e x p组同一时间点比较 , P a O. / F i o. 显 著增 加,SaO. 和Ra w 无显 著变 化.2.3胸部CT表现(图1):CT显示,俯卧位后,原背侧渗 出性 改变 有所 改善,原腹侧正常肺 组织出现 渗 出性 改变 .
3 讨论3.1肺内原 因所致 AR DS是指由于 肺部本身直 接感染或损 伤 而致 局部肺 组织充血 、 水 肿甚 至 出血 ;
肺外原因所 致AR DS是 由于 肺外因素 间接 引 起肺 部 弥漫性渗 出、出血 . 由于肺外原 因AR DS 机械通 气表2体位变 化对 A R D S p和ARDSexp患者动脉血气 、 c和Raw的影响 ( ±s ) Tab l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