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 2017-03-21 |
本文不是个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也非在层面揭示个体经济有发展水平有较低的案例.本文的关 心是通过阳村个体经济,理解一种乡村内卷化的机制.文中地名和人名按照惯例均做了改动. 一位西方学者曾这样评价80年代的中国经济:在资本主义样板中,它显示出的机制既非大多 数西方学者所赞同的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也不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主张的「客观 经济规律」所使然,经济变迁是由少数党和国家领导人出於国家富强的目的所决议的产物. 与此相关的结论便是,个体私营企业既不是资本主义的也不是改革的,实际是前资本主义的 经济行为,小商贩和小生产者只是在国家控制的工业和商业经济的边缘从事经营活动,显示 出社会秩序缺少新的体系1 .这些过於简单化因而需要解释的结论,令我回想起大山中的阳 村,陷入了某种并非经济学的思考…… 一 农业内卷化 80年代以来,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各地很不平衡,三种「路神」(revolu-tion革命、evolution 演进和 involution 内卷化)并存.十几年的改革,在不同局部和不同层面的 社会中,革命性的激烈变革和渐进的演进形式已经是我们熟悉的,而对内卷化的现象,我们 似乎还比较陌生. 1963年,美国人类学家盖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一书中系统地运用内卷化这个概念,藉以描述印尼爪哇地区一种生态稳定性、 内向性、人口快速增长、高密度的耕作过程;
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二重经济的复杂性和整 合性,但又是缺少有效技术方法和工业因子引入的传统农业经济的再置.爪哇社会具有高度 的弹性和软的不确定性,这种社会允许调整、吸收、采纳,但不支持真正的变迁.这种韧 性的后哥特式(late Gothic)农业的基本模式,由於内部的不断精致化,使每一个人和每一 个细节被安排得十分精细和复杂2 .结果,爪哇人难以通过现代化来达到经济的持久变革,而 是内卷於原来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文化进化论者塞维斯(Elman Rogers Service)看来,内卷化也是一种革新的形式,不过 这种革新试图保存现存的结构,通过「修补」来解决新问题.Involution一词源於拉丁语的 involutum,原义是「转或卷起来」,表达了「一种盘绕起来的、复杂的、纷繁混乱的事物 一种特化的产物」.所谓罗莫尔变迁规律,是指一种有希望的革新,它最初的生存价值 在於它的保护作用,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能使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可能持续下去.这样,内 卷化可能是文化变迁的一种流行形式3 . 金观涛和刘青峰提出的「系统演化理论」,在解释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时提到了中国 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指出除了大动乱杀伤社会的无组织力量,从而起到调节作用以外,还 指出了两块修复模板:(1)宗法同 构体;
(2)儒家国家学说及儒生的作用4 .这一运用社 会中的传统内容「修补」社会结构并以此形成超稳定结构的机制,也具有内卷化的含义. 我们的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在社会结构深层是否有内卷化的一面?如果有,如何对此进行描 述和理解?内卷化的机制是甚麽?它如何解释国家政治和地方经济的关系?特别是,用传统 的资源进行内卷的变革是可能的吗?近些年,有学者从经济和国家政治的角度,分别就中国 的某些历史和现实提出了内卷化的解释. 黄宗智曾归纳世界农民学的三大传统:一是形式经济学的正统分析,把小农视为积极地去理 性追求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