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tar薰衣草 | 2017-08-17 |
2019 年5月9日星期四
20 20 本社社址: 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rmrb@people.
cn 邮政编码:
100733 电话查号台: (010)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
电话: (010)
65368832 广告部
电话: (010)
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元 零售每份 1.80 元 广告许可证: 京工商广字第
003 号 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是当下中国电 影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需要电影人才培养 的大力支撑和电影教育的创新发展.建设电影 教育强国是实现电影强国的必要保障之一. 未来,中国电影教育要强起来,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为实现电影强国培养人才, 需要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独特发展格局, 既要 源源不断输出满足电影发展需要的人才, 也要 打造和凝练理论依据,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电影 教育的中国模式, 推动中国电影可持续的健康 繁荣发展. 发展的必然 厚植学科建设根基, 与中国电影产 业发展同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后, 在电影制片厂承担集中创 作任务的机制中, 逐渐形成以北京电影学院为 代表的人才培养格局.随着电影产业发展, 中 国目前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也拥有着 世界体量最大的电影教育学校与群体.
2018 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 亿元,同比增长 9.06%, 国产片在总票房中占比超过 60%.与之相对应的是,
2018 年, 已有
1131 家学 校开设影视类专业并招生.历史与现实不断证 明: 中国电影教育的总体格局是在电影发展过 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 也必将随着电影产业发 展不断调整、 提升, 最终达到同频共振. 中国电影向强国目标的迈进中, 对电影教 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影强国目标的实现与电 影创作发展的繁荣, 关键在于电影人才, 在于如 何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电影人才.党的十九大 报告提出, 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造就一大批德 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繁荣电影创作, 也必须思考和发展电影教 育, 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 培育一大批高 水平电影专业人才.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最优化, 是电影教育一 直以来对规律的探索.思考当下电影人才培养 问题, 要直面电影产业人才构成的现实, 遵循电 影人才成长规律, 构建富有成效的电影人才培 养模式.既要将中国语境与国际视野结合, 促 进中国传统、 中国特色、 中国学派的文化自信与 国际美学理论、 艺术实践前沿发展的交流互鉴, 也要注重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坚持需 求导向, 厚植学科建设与发展后劲. 现实的亟须 优化人才教育方式, 探索复合型、 国 际化、 全过程培养 作为电影大国, 中国已拥有高票房、 广阔市 场与年产一千余部电影的产业规模, 优秀影片 不断涌现.但面向世界电影格局和全球电影市 场, 中国电影在作品呈现方面尚不具备绝对优 势, 在世界电影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 中 国电影全产业链和工业化还在路上, 电影技术 和艺术的融合程度尚待提高. 这既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图解, 也指明了电 影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清醒认识现有问题和 原有教育模式面临的转型需要, 沉淀理念, 总结 经验, 是电影教育的创新思路. 艺术与技术结合,打造复合型培养模式.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大数据技术等为电影艺术 表达提供更多可能.既有科技意识, 又兼具艺 术素养的人才将成为未来电影市场的中流砥 柱.在完善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 深谙电影 的社会感召力与传播影响力, 善于把握电影的 内容与主题引领,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 统一等, 都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要求.艺术 类大学与综合大学的结合、 电影艺术学科与科 技类学科的结合、 课程的辅修、 学历的双修, 均 可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带来有益探索. 本土资源与国际资源结合, 打造国际化培 养模式.中国电影教育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学习 姿态: 新中国成立之初, 以波兰的华沙电影大学 等办学为先例, 特别是向莫斯科电影大学学习, 建立了电影学校分专业设置, 进行制片厂等实 践教学保障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