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 2017-09-17 |
而梵文则揭示出社 会制度中的哲学与宗教思想.两者都对社会秩序和共同价值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文化的代表是中原的政权, 汉化 即汉文化向四周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 治体制的行政权力来推动的,接受了汉文化并进入到这一政治体制的人们,就成为了 中国社会的组成部分. 梵化 体现的是基于印度价值的一种社会秩序, 特别体现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上. 不论是种姓制度内部或外部的人群,凡是接近和发展出与这一秩序相似特征的人群就 会逐渐成为印度社会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能以一个个体加入印度社会,而 必须以一个群体的方式成为印度社会的组成部分,成为印度人.于是, 汉化 和 梵化 就分别在中国和印度产生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同的社会,由于以不同的方式 不断吸纳新的成员, 这两个社会没有像目前的民族-国家那样的明确的边界, 它们的边 界都是模糊的. 我再举出一些边缘地区族群交往的例子.在汉人与藏人有密切接触的边缘地带, 我们观察到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这里的汉藏交往不仅造成一些族际通婚案例,这些 通婚的夫妇的居住也有其特点,在这些的汉藏通婚案例中,汉人男子与藏人女子通常 都生活在藏区,而很少见到藏族妻子迁往并生活在汉人地区.同时,那些在藏区生活 了几代的汉人家庭都被藏化了,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藏人还是汉人.而且我发现,在4那些地区的汉人具有令人惊奇的能力来克服他们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在这些地 区,藏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人的文化.例如作为当地社区或寺庙首领的藏人一 般都会讲流利的汉语,而且通晓汉文,通常在他们的藏族名字之外还有汉人姓名.一 眼看过去,很难看出他们是汉人还是藏人,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藏族身份认同还是很清 楚的. 但在印度这一侧印藏相邻的基层社区里,情况则很不相同的.几乎没有印度人生 活在藏区.在这些文化边缘地带,印度人-藏人的接触比起汉人-藏人的接触来,要少 得多. 然而, 许多藏人包括贵族和农民, 很长时期以来都在冬季为了朝圣而访问印度, 他们对印度有着崇拜的心情,因为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当地的印度人也以友好的态 度接受了这些佛教徒.一些上层的藏人过去在印度喜玛拉雅地区还有住所,他们与印 度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但是在印藏之间的通婚却极少发生.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印 度人在他们内部一直严格地实行种姓内婚,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即结婚的对象必 须属于同一个种姓,但又来自不同的家系. 社会的构造 我刚才讲到了 种姓内婚 .印度的种姓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在谈到这 一点时,我想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社会结构进行比较.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 费孝通教授曾经提出了著名的 差序格局 .在中国社会, 自我 是一个起点,社会 关系像同心圆那样一波一波扩展开来,最后达到了最外圈的 天下 .这些关系的性 质是灵活的,而且在各组之间没有名确的边界. 当你观察印度的种姓社会时,另一个很不同的模式显现出来.印度社会是由无数 群组构成的,它们形成一个镶嵌模式.由种姓作为代表,每一个群组都是一个边界清 晰的实体.群组的聚合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如地缘联系、相同职业、在种姓等级制 中地位的相近,等等.此外,印度的种姓主要还是一个职业群体,每个种姓都有一个 特定的职业,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了维持日常生活与经济活动,每个种姓都需要其他 种姓提供的服务,通常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