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yhzg | 2017-10-04 |
1 建构说 之批评矛头主要指向以下一些观点, 这些观点认为中国古史存在着一条数千年接续不断的演变脉络, 中间虽经种种变异, 中华民族 观念传承的内在风格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此派观点又称作 根基论 ,以示和 建构说 之间的 对立. 仔细甄别两派论断,似乎各有理据.作为一个概念, 中华民族 如果合体而观,肯定属 于现代词语,在古代典籍中确实找不到类似记载,但若把 中华 与 民族 两个词拆分观察, 却不难在历史中寻绎出各自的变化痕迹,因 中华 与历史上的 中国 叙述无法割裂, 民族 又与古人把生活在华夏边缘地带的 族类 当 夷狄 对待的看法密不可分.为了兼顾两者,费 孝通先生曾提出一个精妙的观点,他说 中华民族 的演变有一个从 自在 走向 自觉 的过 程.
2 所谓 自在 指的是前近代各民族的生存状况,此时的国人以 臣民 或 藩民 身份生 活在皇权统治之下,虽有凝聚为一体之意识却不自知,所谓 自觉 乃是指通过近代思想的刻意 塑造,人民才渐渐具有了现代国家的认同感.故 自在 与 自觉 是一个相互衔接绵延不断的 发展历程,而非呈绝然断裂之二元对立状态.费先生弥合 建构说 和 根基论 的努力很适合 作为讨论 中华民族 概念演变史的起点. 中华民族 观的起源与近代 民族主义 思潮的崛起密不可分, 民族主义 与中国古 代的族类意识及其自我认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正如盖尔纳所言, 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 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在古代社会, 中国 与 民族 的表述恰恰相互分 离.早期经典中的 中国 与 华夏 同义,对待华夏圈之外的 夷狄 却势不两立,古经义中 的 夷夏之辩 揭示的是华夏文明核心区域与少数族群野蛮边缘区域之间的差异,两者没有合体 表述的先例.所以, 民族主义 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肯定是个近代产物,因为通过把不同族群 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之内,并形成集体认同感才是 民族主义 的终极涵义.对这种认同 感的捍卫和维护,成为培养民族主义情感的一项政治技术.这一原则一旦遭到违反就会引起民众 普遍的愤怒感,反之如果这一原则得到实现又能带来某种心理满足感.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蔓 延往往就是被这种情绪所推动和支配着.我们现今常常挂在嘴边的 爱国 ,其实也是 民族主 义 情绪的一种反映.
3 中华民族 恰好包涵了 中华 与 民族 两个词语,分别代表着 国家 的政治含义 和 民族 的种族含义,把两者集合统称确实发生在近代,至少在表面上, 建构说 似乎比 根 基论 更加适宜对此做出解释. 有学者业已注意到,中英文在使用 民族 (nation)时往往出现差异,中文倾向于用 种族 定义,人类学和生物学意义较强,英文更多在 国家 的意义上使用,突出了社会学和政治 学涵义.
4 中国古代一直把 华夏 与 夷狄 之间的差异不时理解成 人种 之别,虽然后来 又有人主张用文化的力量去消解这种区别,但论辩的着眼点还是落在了人种之上.但是中国人对 族类历史演化的理解与西方大有不同,那就是中国基于血缘与人体解剖学关系的认识不是固化
1 代表性论文有: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 期,
1991 年12 月;
《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 期,2000 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