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霜天盈月祭 | 2018-06-14 |
69 No.
17,(2009)pp.69-82 清雍正时代日本铜进口状况 ――童华《铜政条议》分析 孙 晓莹 提要:雍正年间苏州知府童华《铜政条议》一文,详细的记述了其在苏期间先后两次承 办共一百零六万斤日本铜的经历,叙述了洋铜运京的过程,以及自起剥、捆包、运输以 及到部后各处盗铜的情况和应对办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铜政条议》为中 心,参照其他文献对文中所涉及的制度、政策进行解释,并分析清雍正时期日本铜进口 方式与政策,日本正德新例下的信牌与租照铜,以及洋铜到岸之后运铜与盗铜等问题. 关键词:雍正时代,洋铜,童华, 《铜政条议》
一、前言 自上古刀布之用一变为九府寰法,厥后轻重代殊,而肉好之式未之有易,于以权百物之贵 贱,通农末之有无.钱之所关诚巨也.
1 清代前期经济快速发展,商品交换水平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大量的货币用于流通.但在康熙、 雍正时期国内铜矿开采尚处于起步阶段,国产铜产量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用铜需要,于是造成了 铜钱的流通量少于市场的流通量,钱价居高不下,如雍正元年京畿道宛、大两县 五月纹银一两 核钱八百四十文,六月止八百二十文矣.至于铺家所卖仅得七百六七十文不等,价日贵一日 .大 臣们纷纷为平抑钱价出谋划策,但正如掌京畿道事云南监察御史戴芝于雍正元年七月初六的奏折 所述 自我皇上御极以来,无口不以斯事为要务,条奏者不一其人,发议者已经数次,而究之卒 无一良法使钱价稍平, 而民困稍舒. 铜钱作为中国古代主要流通货币,所关甚重,为历代所重 视.而铜作为制造货币的基本材料,是古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对古代中国而言铜能否 及时按量运抵京城以资鼓铸,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其在国内市场繁荣、商品交换频繁的清 代更是如此.
2 1 《清朝文献通考》一,卷十三,钱币一,考四九六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年9月. 无论改变铜铅配比还是改变铸钱大小都不是解决铜价高昂的
2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一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7 年11 月,第448 页.
70 或问 第17 号(2009) 良策,解决 钱荒 的根本在于增加铜钱的铸造量,而增加鼓铸的前提是有足够的铜料以资鼓铸. 因此为了获得足够的铜鼓铸铜钱以资国用民生,清政府 开源 节流 并重,一方面清政府采取 了严厉的铜禁政策,通过限制黄铜器皿的使用、收购铜器以增加铸币用铜;
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加 快开发国内铜矿的同时,求诸于海外,兼向他国购买铜料.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便成为清代中 进口铜料最主要的的产地. 早在顺治年间清政府便积极派船赴日购铜,至康熙时代用铜基本依赖洋铜,甚至有 鼓铸铜 斤惟需东洋条铜 之说,雍正时代洋铜仍占办铜总铜数的 60%以上.因此康熙、雍正时代极其重 视对购买洋铜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洋铜进口政策, 《清朝文献通考》等文献列举颇详,前人研究 成果颇丰,如佐伯富《清代雍正朝的通货问题》3 等.另一方面,雍正时代日本铜进口的具体情况 却因史料较少而难以详述,尤其是铜船到岸之后办铜官员运送至京的过程基本没有史料论及.雍 正年间童华所著《铜政条议》恰恰反映了日本铜进口的实际情况.童华于雍正七年至九年任苏州 知府,其间多次办理铜务,对办铜既有亲身体验,又闻见颇多,其所论述办铜方法应为当时真实 情况. 《铜政条议》一文对铜进口办法,铜的包装方式,运铜船到岸直至运送到部的运输方法,铜 的称重、入库等各方面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并对现行的铜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因此《铜政条 议》对研究雍正时期的铜政应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试以童华《铜政条议》所述内容为基点, 结合其他文献,对清雍正时期日本铜进口方式与政策,日本正德新例下的信牌与租照铜,以及洋 铜到岸之后运铜与盗铜等问题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