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qwzrs 2018-10-14

(一) 推荐文章 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文化中的儒学与社.. 自然视界 与意义世界 后现代主义与儒学的对话 创造力与发展中的儒学传统 我所理解的儒学 无根的仁爱――论孔孟儒学的深度悖论 西汉前期儒学的更化与阶段性发展 仁爱 是普世美德伦理吗? 孔门弟子的基本状况及其分化过程 儒家道德精神之过去、现在与未来 文明的对话和儒学生命的重建――杜维明访谈 儒学的德性价值论 应该承认,基于其政治立场,或许也出于对某种知遇之恩或扶掖之德的感怀,徐先生至少 在表面上对于蒋氏是恭敬的.从1943年开始,他得以经常接近蒋氏,屡屡就政治问题向蒋氏进 言, 似乎都能给他以深刻的印象 , 每在口头或书面上向他提出一次,他未尝不为之掀动 一次 ,这曾一度激起徐先生强烈的政治热望,促使他产生宏大的政治抱负.[8]1946年徐先 生退役后,意图回到学术圈内,因此想创办一个纯学术性的刊物作为联系学界的桥梁,蒋氏于 是资助了一笔经费,使当时颇有影响的《学原》得以问世,徐先生因而 由衷的感谢蒋公 . [9]1949年,徐先生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经费也是 向故总统蒋公要来的 .[10]所有 这些,都使徐先生对蒋氏怀有一定的情意.他曾借妻子之口说: 你一生中以老先生待你最 好. [11]并通过赞美蒋母 抚孤守志,教子成名 而间接肯定了蒋氏的历史地位.[12]可以 说,凡是直接涉及蒋氏的文字,徐先生从来没有露骨的不恭之词. 但是,徐先生对蒋氏的恭敬似乎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他曾通过研究《史记》的《封禅书》、《酷吏传》、《儒林传》中关于汉武帝的记述而体贴出司马迁的笔意,那 就是 生于大一统的专制时代,以当代人写当代之史,冒着真正生命的危险 ,故 有时不能 不有曲笔或隐笔 .[13]这是否就是徐先生本人心态的折射呢?事实上,在徐先生涉及蒋氏的 文字中,没有露骨的不恭之词却决不意味着没有微讽或隐刺.徐先生曾记述1948年的一段经 历: 有一天,我和陶希圣先生晚饭后散步,陶先生在和我聊天中有两句话我还记得.'

追随 总裁的人,有时一下子红得发紫,有时一下子又黑得发紫.'

他接着举了一两个例子. [14] 这段平常闲话无疑是对独掌臣民生杀予夺大权的专制君主的另一种描述.可以断定,作为随侍 在侧的幕僚,又曾大体接触过 浮在表面上的党政军人物 ,[15]无论是通过直接目睹还是间 接耳闻,徐先生都不可能是直到陶希圣的 点破 才认识蒋氏的政治性格.这样也就可以索解 徐先生在1947年面领蒋氏关于负责建立新组织的指示时,何以令人莫名其妙地 当下涌起一股 无法形容的非常沉重难过的心理 ,[16]那应该是面对独裁者赋予的难以担当的责任而产生的 深刻的畏祸心理.这种心理直到将责任诿于蒋经国方才得以解脱,而徐先生也便在两三年后 完全摆脱了 蒋氏.[17]从经常的接近到彻底疏远,其间不过七八年而已. 1956年,已经跳出体制而在东海大学任教的徐先生发表了一篇轰动台岛的文章――《我所 了解的蒋总统的一面》.[18]这篇文章涉及蒋氏的措辞仍然是恭敬的,但实质上对于蒋氏的政 治性格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徐先生首先认为,蒋氏存在着主观意志与客观情况相违背而以 主观的直感欲望强制客观事物就范的问题,指出: 政治地位太高、权力太大、而又保持得太 久的人,常常妨碍他与客观事物作平等的接触……于是常常仅根据自己的直感欲望来形成自己 的意志,常常把由权力自身所发生的直接刺激反应,误会为自己意志在客观事物中所得到的效 果.这样一来,意志不复是由不断向客观事物吸收消化而来的结晶,而只成为更无开阖伸缩性 的僵化物;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