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2019-03-22

3 百家之言 经济新常态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来源: 《中国名城》 2015年06期 我国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经30多年.毋庸置疑,这一制度对于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不仅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城市, 而且 把保护实体延伸到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成效斐然.但是由于思想理论的缺失, 加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长期置于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下, 因此尽管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博 弈不断,结果还是走了许多弯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从根本上撼动了中国古代城市文明 的基石. 如今, 维持多年的经济旧模式尽显弊端, 难以为继, 终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衡, 不可逆转地回归理性化的新常态, 从而也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了重大转机. 于是认识新 常态,适应新常态,探索新常态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略和举措,则顺理成章成为当前一 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使命. ? 经济旧模式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影响 我国经济旧模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 作用.从那时起国家通过宏观政策的强力推动,经济建设赢得了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 巨大成就,使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濒临崩溃的中国,奇迹般地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震憾了整个世界.然而与此同时,政府对资源配置长期实施过度主导,也带来了诸多结构性 矛盾和一系列深层次隐患, 乃至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走势出现持续大幅度下滑, 宏观刺 激手段近乎失灵,收效甚微,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因,症结源自经济旧模式的弊端.这种 弊端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同样带来了极为深刻的负面影响. 经济旧模式即粗放型增长模式. 其特征是以高投资支撑高速度, 把投资, 投资, 再投资, 当成刺激中国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驱动力. 众所周知, 中国改革的基本特点是渐进式的摸着 石头过河.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没有成熟经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实行 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仍以巨大的惯性影响着改革思维, 双轨制改革延续下来, 导致了政 府过多依赖大规模投资,采取国家高度干预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强力拉动经济总量增加. 正是在这样一种模式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兴国之要, 往往被片面解读为经济决 定一切,代替一切.突出表现在唯GDP增长,以GDP论高下,将之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领导政 绩的主要依据. 经济决定论的思维注定不惜一切代价盲目追求GDP量的扩张, 忽视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使资源破坏、 环境恶化、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两极分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失 衡,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而且在思想精神领域社会心态浮躁, 专注实现个人价值及财富利益, 漠视科学和历史,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民族自信力.政府过度主导干预,将公共 资源高度集中在权力大又不易受监督的少数人手里, 滋生了浮夸虚假之风, 更给了权力寻租 和政商勾结的群体腐败以可乘之机. 高投资拼经济,单纯追求GDP指标增长,弱化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国民意识,保护历史文 化名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切机关、 组织和个 人的义务, 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保护和监督管理的责任. 但是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政府并未 把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只不过作为主管部门的一项业务而已. 同时我国对自然与文 《禅城参考》2015 年10 月禅城区图书馆编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