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棉鞋 2019-06-02

1 9

8 2,

1 9

8 4,

1 9

8 7) . 就对礼学经典材料的梳理的细致程度而言, 至今尚无新的社会学和人 类学著作能超越这部著作.其实, 韦伯有关中国宗教研究的许多材料 就是取于高延.另一位后来者葛兰言同样受其影响, 但对于中国礼仪 的许多方面持与其不同的看法.葛兰言(

2 0

0 5 ) 虽然也认为理解中国的 礼仪必须求助于传统经典文本, 但他试图超越中国传统经学中的象征 式的解释方式和西方对《 诗经》 的文学解释方式, 达到对《 诗经》 原意的 探求.在他看来, 《 诗经》 中的节庆所表达的是上古时期人们日常生活 的社会现实, 尤其展现出两性的社会关系.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 高延 和葛兰言开启了有关中国宗教与礼仪研究的两种范式, 前者强调民间 仪式是古典文化传统的实践, 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 后者则认为中 国官方的礼仪也是生成于上古民间文化, 可看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 ( 王铭铭,

2 0

0 5:

1 4 0) .不过相同的是, 他们的研究都充分重视经典文 本, 只不过高延的研究在材料的解释上更偏重经史的文本原意, 没有刻 意追求新的解释, 而葛兰言则追求达到对《 诗经》 文本原意的理解. 可以说, 后来的学者, 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弗里德曼还是雷德菲尔 德, 都继续深化了这些早期学者的研究, 而研究的重心始终围绕大传统 与小传统、 正统与地方、 整体性与区域性, 以及仪式本身的象征性或社 会文化意义等话题展开.其实, 一直以来, 研究的困难也在于此, 究竟 如何理解制度化的、 文本化的礼仪与民间实践过程中礼仪的关系?官 方的文本究竟是对民间实践生活的 模仿 , 还是民间实践生活是对官 方文本的践行?抑或说制度化的、 文本化的礼制纯粹是权力的意识形 态的象征?对于这个问题的抽象论争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正如我们 所熟知的, 《 诗经》 的《 国风》 部分据说是采诸国之风而成, 而后来《 诗经》 又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各个区域的诗教的传统.所以, 我们 不能用一种对立的视角去理解差异性, 否则就难免会忽略官方与民间 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状况、 机制及其合理性.不过, 在具体的研究中, 尤 其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的经验调研, 或多或少总是会与历史文献的叙 ・

8 5 ・ 社会・2

0 1 8・1 述有所偏差.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 历史学与人类学遭遇之后对这个 问题引起的进一步论争.1

9 8 5年, 华琛(

2 0

1 1 ) 通过对华南地区天后信 仰和仪式的研究, 提出所谓 神明的标准化 的论断, 认为这是国家权力 扩张过程中对地方传统进行收编后再强行推广的结果. 标准化 的说 法在历史学、 人类学和新清史界引起激烈的讨论, 甚至到了2

0 0 7年还 有杂志组织专刊进行回应.在众多的相关讨论中, 华南历史人类学派 的回应比较有代表性, 科大卫和刘志伟(

2 0

0 8) 认为, 与其说这是 标准 化 , 不如说是 正统化 , 是地方社会面对帝国教化推行时主动寻求的 身份认同.所以, 这种 大一统 的观点应该注重历史的丰富性, 而不能 抽象地理解历史.研究者已经建立起一些理解正统与地方性关系的........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